馬融和許慎都是看著皇帝長大,對他既有皇帝的期待,也有弟子情分,故而平日多有“縱容”。
但楊震可能就不一樣了。他熟讀圣賢書,皇帝性格越好,他這樣的人進諫就越厲害,一心想把皇帝斧正為理想中的堯舜圣君才罷。
想到隆兒天天被這樣的臣子緊盯著,吃飯說話做飯每動一下就能引來勸諫,鄧綏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劉隆好奇問“母后,你有有意向的人算了,不要說了,馬許兩位師傅就很好,不要再找其他人了。”多一份師傅就多一份功課,還是算了吧。
鄧綏笑著搖頭,道“行吧,找到像馬許這樣的師傅不容易。”劉隆聞言笑起來。
鄧綏又想起前些日子的日食風波,讓閻雪去拿儒生的奏表來。
劉隆接過一一翻看,眉頭微微皺起,十分不解“張師傅不是已經證明了日食的原因,怎么還有這么多的彈劾,真是不知所謂,冥頑不靈。”
鄧綏道“這些人學的就是這些。”
董仲舒宣揚的天人感應成為社會主流后,儒生就企圖利用神靈約束帝王。但很明顯,劉隆這位皇帝顯然不吃這一套。
張衡證明日食非災異后,有些人就慌了,紛紛上書彈劾張衡狂悖,企圖撥亂反正。
劉隆不屑道“我可不是王莽,受這些人的蠱惑和挾制。”
鄧綏搖頭道“他們是讀書人,隆兒還是要在意一些。”
劉隆明白這些人的惶恐,遇到這樣的皇帝讓他們有一種失控的茫然,又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慌。
劉隆嘆了一口氣,轉而問起摯恂的工作進度來。鄧綏笑道“他已經在附近郡國開始建造學校了。”
劉隆指著這些奏表,嘆道“這些人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若將他們放到教育的位置,只怕會培養出一批像他們這樣的小古板來。若放棄他們,東漢讀書人不多,著實可惜。
他們就像時代留下的痕跡,對自己所學的一切深信不疑,將異議視為異端,一心想恢復昔日鼎盛時期的榮光。
劉隆感到可嘆又可惜,又頗感無能為力。
鄧綏道“前些日子,摯公上書請求太學成績優異者可直接受官,以激勵學子學習。”
劉隆點一點頭道“多渠道人才并舉是好事,只是不能泛濫。”
鄧綏笑道“隆兒考慮得周全。明經的籌備,只怕還要再等孝廉考試穩定之后才能出。”
“一切都急不得。”在劉隆的預想中,孝廉、明經、明法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當然還有武舉。
“再過一兩個月,就要舉行武舉,大舅父那里準備得怎么樣了”劉隆問道。
鄧綏笑道“考場已經完工,特進讓五營兵調試考試的內容。”
劉隆聞言笑起來“大舅父向來做事謹慎細致。等考試舉行時,我與母后一起去看如何”
鄧綏點一點頭,笑道“好。武舉的主考官定為特進如何”
劉隆頷首“我也是此意。大舅父從一開始就籌備這件事,朝中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