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最著名的是外戚和宦官,外戚宦官強盛的時代都是皇權鼎盛的時候。外戚宦官依附皇權而存在,他們掌權是皇權的旁落,而非皇權的低落。
劉隆很快見識到了東漢大臣的嘴仗。請廢孝廉考試的奏表一直留中不發,尚書臺又全力支持孝廉考試,這些大臣心中焦急,就在朝堂各陳理由,打起嘴上功夫來。
“察舉孝廉乃是祖宗舊制,現在尚書臺違背祖制,操弄權術,置良才不用,僅靠一日之功就取人,實在可笑”
“往昔郡國每年舉薦孝廉約莫二三百人,自從考核后,只錄取幾十人,甚至數十郡國連續三年未有孝廉出現。長此以往只怕民心不穩,恐有變數。請陛下圣上三思啊”
“考核的標準就放在
那里了,這些孝廉學識淺薄通不過考核,與考試與什么關系他們若是有真才實學,那些試題對他們而言易如反掌。”
“各位也別在太后圣上面前裝委屈,你們自己看看那些考生寫的都是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郁郁乎文哉寫成都都平丈我,孔子聽了都慚愧有這樣的徒子徒孫,還當孝廉為天下楷模呢,不如回去種粟米。”
“你你孝廉乃是取孝子廉吏,豈可因文而廢人本為取德為天下楷模,但最后以文取人,豈非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此言差矣,縱觀朝堂諸公,名聞天下者文必達,如楊公、李公、虞公、摯公、許公”
“此次河內郡的孝廉陳公亦是名聞鄉野的大賢,然而因為考核被遺漏在外,這難道不是朝廷的損失嗎”
“呵陳公,有何著作有何卓行有何徒弟”
劉隆看著下面大臣你來我往的爭吵。一群人吵吵嚷嚷,吵到最后也不罷休,針鋒相對,互不相讓,若非兩撥人都克制,只怕就要揮著笏板打起來。
這大臣說起“陳公”臉上泛起崇拜的神情,朗聲對同僚道“陳公出自河內郡,父親去后,家中資產分毫不取,只取了母親奉養,晨昏定省,親嘗湯藥,鄉人無不稱贊。”
與他相對的大臣絲毫不以為意,誰還不是道德標兵咋的
就在座的大臣中有推財讓兄弟履歷的,就有好幾個。
明白人對推財的門道知道得一清二楚,兄弟拿了錢財,自己要了名聲,然后被令長征辟入仕。當然,其中也有真情實意者,但推財確實能帶來結結實實的好名聲。
晨昏定省那是禮儀之家必備的,親嘗湯藥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他也是聞名鄉里的大孝子哩。
這“陳公”舉止尋常,又無才名加持,不過是一名平平無奇的孝廉罷了。
大臣看到對手不以為意的樣子,嘴角彎起,放出大招“大漢連年水旱蝗震,陳公家道中落,日漸困窘,但羹飯必母親先吃然后再妻兒己身。”
“陳媼憐惜孫子,每飯必分孫子。后來陳公家中缺乏粟米,又恐母親分食兒子忍受饑餓,便忍痛將兒子埋了。”
聽到這話,劉隆渾身一震,腦海浮現出“郭巨埋兒”這個典故。
大臣面露得意之色,掃了眼被震住的同僚,道“誰知陳公往下挖土時,竟然挖出兩壇黃金,解了饑餓孤寒。這難道不是上天獎勵孝子,是什么”
“為官者牧民天下,此等為父不慈之人,還請皇陛下圣上降罪以正視聽。”反對者言辭慷鏘。
虎毒尚不食子,為人父母怎么能將孩子置于死地
大臣反駁道“忠臣求于孝子之門,陳公侍母至孝,必當為陛下圣上盡忠。你所言大謬”
“上天尚且獎勵此等至孝之人,更何況人乎陳公遺賢于野,乃是諸公的不作為。”
“黃金怎么來的尚不清楚,怎么能說是上天獎勵這等無稽之談”
“大漢尊崇孝道,此等
孝子反遭質疑,讓俗吏武夫列于朝堂,嗚呼哀哉,儒道衰矣。”
“俗吏怎么了孝廉取廉吏,文吏兢兢業業清廉正直,為國為民,恪盡職守。廉吏舉孝廉,要看才能治績,又要課箋奏,一點都不比儒生簡單。”
“沒有武將誰來鎮守邊關西羌蠢蠢欲動,南匈奴佯做臣服,鮮卑烏桓夫余屢次釁邊。你們文臣靠一支筆治理百姓,武將則是與外族玩命。孰重孰輕,陛下圣上自然心中有數。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