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攜著樊嫽的手,兩人坐在榻上。
“蕭規曹隨。”劉隆道“蔡侯做事細致周全,你呀就做個曹參就好了。”
樊嫽了然,點頭道“我明白。”
劉隆給她斟了一杯溫水,道“母后的身子自從去年病愈后,就不大好,這朝中和宮中的事務我們要為他分憂。”
樊嫽點頭,道“我曉得,我在宮中一定要恭謹。”
劉隆臉上露出笑容,對她道“你一向聰明,你的兄長現居何職”
樊嫽回道“兄長在郎署為郎。”
劉隆想了想,道“就他先任郎中,上書言事,顧問應對。”
樊嫽聞言,回絕道“圣上,我兄長剛入郎署,就成為郎中怕是不妥。先讓他在郎署學政,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
樊嫽的兄長因著妹妹的關系,入了鄧騭的幕府。樊嫽冊封貴人后,以任子進了郎署為郎。
劉隆聞言,笑道“就以你的意思。”
說罷,劉隆看了眼窗外,聽到外面風聲呼嘯,轉頭對樊嫽道“今日就留在這里吧。”樊嫽低頭應了。
樊嫽本來是聰明能干之人,接受宮務后迅速上手,裁決宮務多遵舊例,比想象之中更加順利。
她反應過來原因,不禁失笑。這宮中事務自然是按照皇太后的理念處理的,而她跟著皇太后處理了幾年的政務,理念自然相同。
樊嫽處理宮務,劉隆則在與母后商議新年施恩天下。
商定之后,鄧綏下令賜民爵二級,又賑濟鰥寡孤獨病弱貧等生活不下去的人粟三石,并賜貞婦1帛兩匹。
詔令頒布之后,這天下仿佛多了幾分生氣。
天氣漸漸暖和,今年參加歲科的人數再創新高。劉隆看到后十分開心,嘆道“大漢越來越好了。”
“前兒不少郡國太守上書,請求保留孝廉明經等人省試的資格,說這些才學之士每年都在郡縣再考一次,浪費人力,又阻礙后進。我覺得他們說的有些道理。”鄧綏道。
“這歲科考試主要是你出的主意,你覺得保留省試的資格如何”
劉隆沉吟,現在大漢科舉制度草創,存在著許多不足,不是劉隆不愿意完善,而是每一步的改革都會涉及到相關利益方。
但利益方沒有出現或形成利益集團的時候,完善制度只怕會旁生枝葉,過猶不及。
現在無論是孝廉還是明經等科,都出現了大量困于省試的人,已經形成了一股勢力,從下往上推動
改革。
“既然他們這么說了,那就保留已獲得的資格,直接下次參加考試就可以了。”
劉隆說完,臉上露出笑意道“這樣以來,只怕錄取率會越來越低呢。”
鄧綏點頭笑道“優中擇優而已。詔令從去年的縣試開始實行。”說罷,鄧綏就讓馬秋練擬詔令發往尚書臺。
劉隆大懷欣慰道“這天下的人才早晚一日盡入大漢,任我挑選。”
鄧綏輕笑一聲,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時間可長著呢,你等著吧。”
劉隆笑道“我爭取活到一百歲,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鄧綏聞言又笑道“那你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