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得到不少人的眼紅,跟他學著一起將茱萸栽到地里。
梁老頭也不藏私,想著都是同村人用不著見外,將自己栽種樹的方法分享了出去。
村里人大部分人跟著種了起來,誰知道就是因為種的人太多,果子反而賣不上價錢。
賠了個虧本兒的人罵罵咧咧,將樹全部砍了,劈了燒柴,逢人便說是梁老頭禍害的。
再想不起他們嫉妒人家掙了錢時,討好巴結想要學習種樹的嘴臉。
第一年依靠著這些樹掙了錢,即使第二年已經虧本,梁老頭還是堅持了下來。
誰知道第三年還是同樣的情況,甚至因為前一年的大豐收,有不少果子曬成了果干在庫存里積壓著,今年的果子自然更加賣不出去。
有不少人幸災樂禍,說他是活該遭報應。
梁老頭剛開始不以為意,但是聽多了也會感覺難受,畢竟他當初一片好心,沒想到后來的發展與他想的完全不同。
更讓他憂心的是家里種的大量的茱萸賣不出去,全都爛在地里了,可怎生是好
直到小孫子和他娘逛了一趟長安城,回來說要把茱萸賣到長安的食肆里去。
梁老頭只當是孩童戲言,沒有放在心上,誰知道他兒媳婦也說是這么回事。
他將信將疑地把這片茱萸,摘了一些來,抬到長安城,試探地問食肆肯不肯收。
那些食肆果然愿意,而且問他還有沒有,想要再訂購一些。
因為梁老頭種的茱萸種得非常好,他精心侍弄的果子,又紅又圓,辣味也足。
梁老頭剛開始感到高興,沒有看出其他的什么,直到后來他才慢慢發現,原來食肆采購的茱萸都是上了食案。
梁老頭不知道哪里來的古怪吃法。
茱萸吃起來辣嘴得很,根本沒有什么好味道,怎么會有人喜歡吃它呢
他將此歸功于那些富貴人家的怪癖,細糧吃多了,就喜歡找一些不同尋常的吃。
當他將此話講給酒樓平常負責采購的管事時,管事神明莫測地笑了一下,“梁翁,你是識字的。去山海書店買一本書,就知道這是為何了,你家茱萸賣得好,也是全歸功于他。”
梁老頭聞言一驚,怎么還跟書扯上了關系,不過既然是有關于恩人的,那他自然得去好好瞧瞧。就算是書貴了些,梁老頭咬咬牙也得買了。
到了書店,梁老頭說出茱萸的事,那小廝一聽就明白了,拿了一本書遞給他。
小廝報了價錢給梁老頭,讓本以為會大出血的他吃了一驚,沒想到居然會如此便宜。
等回到家,他才將書翻開,細細翻看起來。這一看就入了神,他家老婆子連喚了幾聲叫他吃飯,他都沒有聽見。
這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事,梁老頭最是耳熟能詳了,看得極為入神。
但其中最吸引他的并不是那些菜譜的做法,而是一種叫做白糖的東西。
據說皎潔如霜雪,粒粒分明,味道甘甜。
而這種制法頗為古怪,竟然會用到黃泥水。
怎么可能呢可是恩人在書中寫的那些其他菜譜明明是真實的,能夠做出來。莫非此種方法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