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黑肩這個人呢,可能和息姑還有點血緣關系。周王身邊有一些世代傳承的王卿,他們最初都是受封有封國,但是派嫡長子就封,自己留在了王畿。而之后王畿中的輔佐之位會由次子傳承,與就國的那一支血脈漸漸疏遠了。
好,平靜的隱公六年就這樣結束了,接下來進入了七年。上一年我們看到,宋國因為鄭國報復東門之役所以去打了鄭國的長葛,但是這一年,他們和好了,鼓掌。
他們和好了不是大事,然而魯國開始心虛了,所以魯國跑去攻打邾國了。邾國又做錯了什么呢邾國只不過是在鄭國報復東門之役事件中,給了鄭國另一個伐宋的理由罷了,有沒有這個理由鄭國都是要動手的。
但是我們來梳理一下,魯國本來是宋國盟友,他們一起和鄭國敵對。接下來宋國把魯國惹惱了,鄭國來求和,魯國順勢和鄭國結盟,宋國成了落單的那個。現在,宋國和鄭國又和好了,那魯國
但是看起來還是沒有邾國什么事兒啊這是因為鄭國是和邾國一起去打的宋國,宋國用打下鄭國的長葛作為報復,既然宋、鄭結盟了,這事兒不管誰虧都算翻篇了。但是宋國還沒有報復邾國呢,魯國于是代替宋國去伐了邾,討好jg
整場套娃只有邾國弱小可憐又無助,一開始還是宋國主動侵犯的它,它還是魯國的屬國。無端躺槍,太慘了,憐愛之。所以什么叫弱國無外交啊,真的是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寤生似笑非笑地看著息姑,然而時常因魯國失禮而感到心虛的息姑此時卻沒有任何異常的表情,恰似小瘋所說的一切在他眼中皆是天經地義。那種理應如此的態度,就和方才武姜對秦楚戎蠻之國的鄙夷一樣,根植在他們的觀念中。
而寤生之所以有所不同,不過是因為他有稱霸的念頭,而霸主必行仁義之道,至少表面如此。
這種恃強凌弱的高傲并不是個例,甚至之前那位水友提到的中原國家對“蠻夷”的歧視也是當時的正常現象,當然這里的中原國家并不是說地理位置,而是指文化。隱公七年就有個例子。
戎國朝覲周王室,給周王公卿們送上了禮物,按禮對方也要回贈,結果有一位卻只進不出。之后在周王派他出訪魯國回程的路上,他被戎國劫走了。嗯,只能說一句活該。
隱公七年的最后一件事是陳鄭也和好了,歃血為盟本來應該很真摯,但是陳國方面表現不誠懇。于是鄭國就有了一個不詳的預言,可能也不算預言就是看陳國君臣的架勢就不太行,提出說陳國將亂。未來確實應驗了。
但是既然都已經覺得陳國不行了,為什么還在陳桓公請求把女兒嫁給公子忽的時候同意了啊不覺得不吉利嗎公子忽身上的fg都快插成篩子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