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是很客觀的春秋都微言大義呢,太史公也是人,有點個人喜惡怎么了,又不是機器人。
所以既然是人,細節的疏漏也是在所難免。那未必出于本意,但早期歷史經過一定時間的流傳,出現訛誤也很正常。現場把一句話傳過十個人,第十個人說的還和原版有些差別呢。所以盡力辨證就可以了,神化和污名化都沒必要。
“她所依托的主要史書除了魯國國史便是這本史記,按其人所述上下跨越的時間應是遠超于魯國國史,倒是令人好奇。”莊姜低聲對自己的侄女說道。自從文姜到來,她總算是有興趣多說幾句話。
還未等文姜開口,距離她們不遠的允隨即冷聲道“怕是文字不通,徒增煩惱罷。”
莊姜冷哼一聲“真是擾人。”她其實也不是什么脾氣很好的人,只不過一般不愛與人計較,否則當年也不會對州吁態度那么差。于是她故意提高了些聲音對文姜道,“都分開了還能重溫舊夢,你告訴姑母,諸兒是不是很得力”
文姜依然但笑不語。
接下來是一件小事,但是這個描述吧,很有一種黃鼠狼給雞拜年的感覺。說的是鄭莊公和齊僖公一起去拜訪了紀國。紀國是一個魯國附近的小國,和莒國類似,但是鄭國和齊國都是當世大國,兩位國君也都是一代雄主。
所以是個人都知道他們沒安好心,八成是打算對人家下手,不過至少現在還沒。因為接下來,周桓王的幺蛾子來了,他徹底奪走了鄭莊公擁有的,作為王之卿士的權力。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前面說到,周桓王身邊的重要輔佐之一周公黑肩曾經說過“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但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算當年是靠你們站穩腳跟的,但是我堂堂周王,憑什么要看你們這些諸侯的臉色對不對
晉國這些年一直陷于曲沃和翼的內斗,周王更是一會兒幫曲沃一會兒幫翼,很難說到底是不是故意當攪x棍的。而另一個眼中釘鄭國,則由于鄭莊公本人實在比較厲害,周始終沒有討到過什么好處。
編年體史書的事件散落于各年,周和鄭之間終于要結局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首先是隱公三年,平王有心分王政之權給虢公,但是因為鄭莊公表達了不滿,所以周鄭交質,勉強算是和平解決。
接下來平王去世,桓王比較剛又想分權,導致鄭莊公指使祭仲去割麥子,周鄭交惡。隱公八年虢公忌父成了王卿士,九年伐宋的時候又說鄭莊公是左卿士,這時候權力已經被分割了一部分。到現在桓公五年,徹底奪走了鄭莊公的權力。
奪走之后,鄭莊公通過不朝見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是我們之前就說過,他本來就不怎么朝見。周桓王即位好幾年以后第一次去朝兩個人還鬧了不愉快,然后搞出了和魯國交換祊和許田的事情。
所以說不朝見根本不是個事兒。宋國也不朝見。不過當年伐宋不也是用的這個理由嗎只能說風水輪流轉,今年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