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駐扎下來之后,屈瑕并不是很想走常規路線,比如爬城墻。考慮到絞國很弱小,估計沒有什么有謀略的人才,他決定玩點陰的行軍肯定有后勤部隊,這時候的后勤可能身份低微,其中有一部分人要采樵,他要用這些人當誘餌。
理論上采樵人也是有正規軍保衛的,但現在,屈瑕把負責保衛的人撤掉了。只留下了采樵人,被絞人俘虜了三十個。由于絞國很小,所以他們可能物資十分匱乏,第一天就急忙把這些楚國的役徒驅趕進了山,大概也是為了采樵。
這就正中屈瑕下懷。楚軍駐扎在南門,屈瑕又帶人守在北門附近,還在絞人驅使役徒干活的山下埋伏。絞人下山遇伏后肯定要逃回城邑,然而已知南門有楚軍,最終就只能走北門雖然不知道為什么,但這個描述里肯定是沒有東門和西門的。
然后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最終簽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是一種習語,簽了基本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奇恥大辱。比如宋國未來會有一位執政叫做華元,他說哪怕國內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能應城下之盟。不過這個事兒還早,以后再說。
在場唯一的宋國人,宋公馮的眉毛緩緩地縮成一團,有些不能置信宋國以后竟然會淪落到如此地步。他可沒有寤生那么灑脫,直接就發了條彈幕提問“是誰讓宋國遭遇此等災難”
問得好,我不知道啊我還沒看到那。
馮一時氣結。
眾人都忍俊不禁。
又下一年,也就是桓公十三年,主要也是兩件事。一件事依然和屈瑕有關,大抵是這個時期正是楚國努力擴張的時期,所以相關戰爭記載很多。另外一件則比較微妙了,充分體現了什么叫人走茶涼。
先說第一件,前面說到,宋國幫公子突上位是有條件的,要求鄭厲公給他們很多財物。其實要一次可能也就算了,但是沒完沒了鄭厲公肯定受不了,所以就聯合紀國、魯國和齊、宋、衛、燕四國大打了一架,然后贏了。
這場戰役有很多有趣的細節。首先是燕,不是我們印象中戰國七雄的燕,而是南燕,小國家不用太在意。然后描述四國打輸,用的是“敗績”,左傳莊公十一年寫到“大崩曰敗績”,也就是說輸得很難看。
最主要的是,來看看這個陣營劃分。在鄭莊公活著的時候,齊、衛、鄭才是一伙兒的,齊僖公和鄭莊公
曾經一起去紀國當黃鼠狼;魯國本來一直夾在紀國和齊國之間有點左右為難。
現在呢鄭莊公一死,齊僖公翻臉不認人,就不跟鄭國好了;魯國終于在齊國和紀國之間勉強選了個邊,不過有文姜在問題不算特別大,畢竟這場仗主要的矛盾還是在鄭國和宋國之間;衛國倒一直是齊國的小弟。
怎么回事啊鄭國,你說如果是鄭忽當政,齊國記恨兩次被拒婚所以決定跟宋國好了倒也就算了。這明明上位的是鄭突啊。誒,不過這么說的話,是不是可以倒過來理解。也許是齊國自詡正經國家,才不和你這篡位的小宗同流合污
公子突毫無儀態地翻了個白眼,低聲道“利益使然罷了。”
開玩笑的,就算齊國真這么說了也就是扯大旗而已,決定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本質還是利益。君不見宋莊公推公子突上位,看似因為他是雍氏女的兒子,實際還不是使勁索要財物甚至都到把鄭厲公搞急眼的地步。
索要財物說起來好像很短視,但仔細想想,姻親并不能保證不發生戰爭,何況雍氏姞姓,并非宋國公族為其一。其一,與其指望鄭厲公上位以后給宋國帶來好處,怎么想都不如把原本也算得上稱霸一方的鄭國直接給攪亂對不對
內亂來上一輪,哪個國家都吃不消的。就算不至于直接衰落,但是也很容易就會傷了元氣,尤其對這種稱霸的國家,一旦有弱點,其他國家自然趨之若鶩。鄰居嘛,自然是既能擋槍,但又不會威脅到自己的才是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