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要這樣多久”馮嘀咕著,試圖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同伴表達對熊通的不滿。自從這次睜開眼睛,馮就覺得自己快要瞎了那個楚蠻居然真的如愿以償地見到了他的妻子,這也就罷了,但是他們是不是有些過于旁若無人。
哪怕那兩人一言不發,只是靜靜地看著彼此,也沒有任何親密的舉動但是他們就坐在馮的旁邊實在令人難以忍受。馮左右看看,試圖給自己挑一個適合的位置。
目前空間中的人分為四伙,文姜和莊姜姑侄倆,魯侯允單獨一人,楚國的兩夫妻以及鄭國的一行人。很明顯他的選擇只有魯侯允或者鄭國的一行人,考慮到他現在正集中著鄭人最多的憤怒和仇恨,馮果斷的起身幾步就挪到了允的旁邊。
全然不顧對方的出言拒絕。馮心想,這里又不是魯國。不過坐在允旁邊自然就不好說夫妻感情的話題了,他只好把一肚子的話憋了回去。
桓公十四年,在兩年前一起對抗了齊國和宋國的基礎上,鄭國和魯國開始交好。要知道之前鄭莊公因為魯國排序那事兒帶兵去圍了郎的時候,鄭國還分明是和齊國、衛國一起去的,什么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換了個國君跟換了個國家似的。
鄭國和魯國的交好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宋莊公在索求財物未果后糾集數國伐鄭,雖然沒有得逞,但那也是在鄭厲公聯合了魯國的基礎上。當世大國也就那幾個,站在宋國一方的齊國無疑是鄭國的一大威脅,鄭國肯定是不想失去魯國助力的。
但是很遺憾,宋國去年失敗一次還不罷休,再次卷土重來了。左傳說是為了報復桓公十二年的宋之戰,問題那場戰役難道不是魯國對他言而無信的報復成分更多嗎鄭國雖然也參戰了,但是不是顯得有點無辜。
這次的聯軍不僅僅有齊國和衛國,還拉上了陳國和蔡國,而魯國在這場戰爭中并沒有出兵幫忙。以至于鄭國的城門被燒了不說,還抬著鄭國宗廟的椽拿去給宋國的城門用。
寤生的眉頭深深皺起了,雖然他已經接受了鄭國敗于宋國之手的事實,但是,犯及宗廟這種事情還是有些超過他的忍受極限。
他站起了身,又下意識撣了撣自己的袖子,目光冷冷地投向了馮。
這場戰役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個是椽,我們通常覺得這玩意兒是頂房梁的。但是考慮到最后這根木頭被拿去給宋國的城門用,所以前人懷疑可能是假借字“傳”,最早的詞典爾雅在釋宮篇有“植謂之傳”的解釋。
而“植”,其實類似門栓。但不管是門栓還是椽子,哪怕就是根沒用處的破木頭,那也是鄭國宗廟的木頭。你打到人家都城,燒了人家城門已經很過分了,還要拆人家宗廟當然可能沒這么嚴重,不過性質也差不多了。
說到這里,宋國是商人之后子姓、陳國是媯姓也就算了,這聯軍的蔡和衛可都是姬姓,齊是姜姓,你們就這么眼睜睜地看宋國這么搞事嗎雖然鄭國宗廟主要祭祀的可能是周宣
王,但肯定也是要奉文王和武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