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存在主流說法,那自然也有非主流說法。非主流觀點認為沒有記載文姜回國是因為夫人所用的禮儀規格比國君要低,所以她回國不告廟,也沒有“至自”。但這一點是有明顯反例的,雖然僅見一次,文公九年有“夫人姜氏至自齊”。
好,說完文姜,我們再來看看莊公二年的另外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公子慶父率軍攻打一個叫做於馀丘的小國。這個小國大概是一個東夷小國,無關緊要,重點是這個當事人公子慶父,是魯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
嗯也是魯莊公的綠帽貢獻人。沒錯,魯莊公繼他爹魯桓公之后,再一次被來自齊國的夫人種下了頭頂的一片青青大草原。甚至關于公子慶父還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說法,這些都是后話。
宣姜倏地回頭看向諸兒“我若是沒記錯,他娶的是你的女兒”她又扭過頭來嘀咕,“幸好魯侯允沒有聽到這件事。”
“嗯”諸兒下意識抬眼瞥向她,又不感興趣地移開視線,“大概是反正是齊女就足夠了罷。”
馮不禁拊掌笑道“齊公實乃風趣之人。”
文姜顏若春花,開口卻是冷得滲人“我以為至少這種事你能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看來你的女人實在是太多了。”
諸兒戲謔地笑了許久,半晌才給出一個毫不相關的回應“只許你與旁人私通,怎得輪到你的兒媳便不可以了”
“那又如何”文姜瞪他一眼,毫不客氣地反問道,“我向來如此,你莫不是摔壞頭,開始忘事了罷。”
“啊,是是。”他拖長了音。
現在首先要介紹一下公子慶父這個人。根據史記魯世家記載,魯莊公有三個弟弟,老大叫慶父,老二叫叔牙,老三叫季友。這三位呢,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魯國公族“三桓”的先祖,由于都是魯桓公的兒子,因此而得名。
可以發現,這三人的名字除了老大慶父,都是有排行的,而慶父字共仲,所以他排老二是不是看起來很理所應當,剛好是仲、叔、季。但是我們也都聽說過,三桓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孟明明是老大的意思啊。
與此同時,根據杜預的說法,慶父不是魯莊公的弟弟,而是他的庶兄,因為魯莊公此時也不過十五歲,如果慶父是他的弟弟,根本不可能帶兵出征。但也有人認為,慶父完全可以掛個主帥之名出征,這也不是多過分的事情。
關于這個問題呢,由于公羊傳在莊公二十七年和三十二年連續兩次提到公子慶父是魯桓公的同母弟,史記也這么說,幼年掌兵是掛名也合情合理。所以是弟弟的可能性確實更大一些。
至于為什么是孟孫氏,馮夢龍說是因為后人厭惡從公子慶父的“共仲”這個字所傳下來的仲孫氏,所以改成了孟孫氏。怎么說呢,聽聽就行了,不適合當真。不過也是確實沒有傳下來理由,才讓這種說法廣為流傳。
好,最后,莊公二年,死了兩個國君。一個是陳國的,路人甲乙丙,不用在意他。另外一個是宋莊公。別的我不知道,但是鄭厲公應該挺高興的吧,終于不用在留個把柄在別人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