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很敢講,完全不顧及聽眾的感受;二來,真的有點狠心誒,分析得這么理智,這可是枕邊人。
不過賢后嘛,尤其是鄧曼這種明顯對朝政有深度參與、能夠左右丈夫的決定、又幾乎稱得上足智多謀的類型,史書的讀者和她的丈夫本人可能都對她有更多關于政治的期待,作為妻子的存在感隨之就被削弱了。
之后我們會講到鄧曼的兒媳婦息媯,息媯在左傳里的人物形象和鄧曼相差非常巨大。即使稱不上是禍水,但也遠遠不是對鄧曼的這種褒揚態度;不過也不是對文姜宣姜這種明顯的負面情緒就是了。
熊通實在難以想象自己的兒子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一個妻子,和陳國聯姻并無不可,然而滅息國再娶嫁到息國的陳女,也并非是正經聯姻之道。
而且怎么聽起來好像娶了陳女還不是終結。
果然,楚武王發兵后不久就死于樠木之下。大概是早有準備的緣故,楚軍秘不發喪,由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領軍開路,在溠水上搭橋,最終疾行至隨都城下扎營。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盡快解決戰爭早日回國,但卻顯得像是要和隨國打持久戰似的。
也是一種攻心計了。雖然隨國可以以逸待勞,但是首先楚國大本營并不算很遠,再加上隨國今非昔比,現在明顯已經打不過楚國了。所以這種要拖長戰斗明擺著不打贏不退兵的架勢看起來就很認真,隨國恐慌之后最終選擇了求和。
莫敖打著楚武王的旗號和隨侯立下了新的盟誓,還特意作為戰勝國要求會見地點定在了漢汭。所謂漢汭,杜預和孔穎達似乎都認為是漢水之西,也就是楚國的地盤。但是尚書正義的禹貢里寫著“水北曰汭”,而禹貢是有名的地理著作。
之前說過,以隨國為首的一眾姬姓小國被稱作漢陽諸姬,山之南水之北為陽。以水流方向來看,漢水以北也就是漢水以東,此時楚國還沒有占據漢水。所以怎么看都應該是在漢西盟會比較合適,偏偏寫了個漢汭,真是令人煩惱。
大概可以提出兩個思路。一,杜預注是說“汭,內也”,水流往回折返才能是內,漢水自西向東,所以漢汭就是漢西,也符合局勢;二,楚國就是為了在楚王不出面的情況下不顯得自己心虛,特地跑到漢水東邊隨國的地盤。
在考慮上述兩種說法哪一個更靠譜之前,我們先往下看。莫敖請隨侯在漢汭盟會之后就回去了,渡過漢水以后才為楚武王發喪。孔穎達認為是隨侯東渡漢水之后返回隨國后楚國才發喪,杜預雖然沒說,但是他先提出的漢汭即漢西。
然而第二個思路也是完全成立的,如果會盟是在漢東,很符合楚國這一出某種程度上和空城計有點異曲同工的策略。會盟之后,莫敖西渡漢水回到楚營然后發喪,似乎更合情合理。
雖然杜預和孔穎達都是注疏春秋經的大佬,楊伯峻先生也完全沒有發表個人觀點只是全盤引注了古人的說法,但是這個問題我還是持保留意見。怪只怪作者寫的時候沒有寫清楚,到底是誰度過漢水之后才給楚武王發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