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早已知曉音韻的不同,但是這后人的詩連格式似乎都相差甚遠,且全然不與音樂相合,和他們所知的詩著實迥異了。
“楚地倒是有長句的詩歌,瑰麗悠遠,也相距頗多。”第一次聽到陌生的輕柔女聲,眾人不由皆望向開口之人,卻是倚在熊貲懷中的息媯。她回過頭宛然一笑,面對諸多視線也不顯閃躲,和此前留給旁人的印象竟是不同。
鄭厲公想要朝堂穩定,要么驅除反對勢力,要么讓反對勢力轉而支持他,因此原繁就是非常大的障礙。原繁是繻葛之戰就能領軍的大將,就算沒有像祭仲那樣大權在握,但在祭仲死后勢力也不會很弱。
而左傳里鄭厲公稱原繁為伯父,按周禮而言與所謂“叔伯之國”同例,原繁也是鄭國公室無疑。史記則認為原繁就是鄭莊公的兄弟,伯父為特指。這樣一位重要人物,鄭厲公當然還是想勸降的。問題是,他剛干掉了傅瑕。
言而無信的人,誰敢信他呢所以鄭厲公自然也有殺傅瑕的理由,他說傅瑕有二心,所以按照周的習慣法已經伏罪了。不許笑啊,“周之常刑”我翻譯成“周的習慣法”有什么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好吧。
鄭厲公說,幫他復位的人,如果沒二心他都以上大夫之禮對待。意思是我殺傅瑕是因為他不是真心幫我。接下來又說,這個待遇我也可以和伯父商量一下。這是利誘,當然不可能光利誘,還有威逼。
威逼嘛,就是說,我在外流亡的時候,伯父一點不掛慮著我,一點都沒想著把國中的消息給我透露一點;我現在回來了,伯父也完全沒有念著我的意思。伯父你這樣讓我很是怨恨哪。
這個戲碼其實后來在衛國也鬧過一出,等到時候我們再說。那么原繁是怎么回應這稱得上是巧言令色的糖衣炮彈的呢非常義正言辭,幾乎可以說是君子典范。對比這不就出來了。
原繁先是說,先君鄭桓公早就令我先祖擔任鄭國的宗室之長,鄭國之主不是你,如果我和你通消息,這不就是有二心最極致的體現嗎言下之意,你剛才才說殺傅瑕是因為他有二心,現在就想讓我也做一個有二心的人,虛偽。
想看萬年眉壽寫的直播和古人一起讀史書第64章莊公十四年2嗎請記住域名
鄭桓公是鄭莊公的爺爺,鄭國的始封之君,所以從這句來看,原繁應該不是鄭莊公的親兄弟。就像他自己說的,原氏大概是鄭國公室比較重要的一支,擔任宗正,類似于族長代理畢竟鄭國國君作為大宗,才算是他們的族長。
第一句話就表達了拒絕之后,原繁還沒說完,接下來是說理環節。人可以死,情感和品德要表達徹底。他說如果有人成為一國之主,那么國中之人天生就是他的臣子,臣子就不該對國主有二心,這是上天注定的道理。
而子儀已經當了十四年的鄭國之主了,如果還惦記著把你公子突找回來,不也是對上天注定的主上有二心嗎何況先君寤生除你之外還活著的兒子就有八個,如果都用官爵利祿賄賂國中大夫從而謀反成功,你又要怎么辦呢。
連續幾個問句之后,原繁說了一句“臣聞命矣”就自己上吊了。
一般的“聞命”是接受命令和教導的意思,但原繁的這句反而多少帶著一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我聽了你的說法,但我不能接受。你說傅瑕因為有二心被殺,我降了你,我就有二心該死;不降你也不會放過我。干脆死了算了。
“原繁。”寤生重復了這個名字,“祭足負我,高渠彌弒君,原繁自戕。”
他搖了搖頭,身后之事,或許本不該寄托于旁人。
可惜忽婦人之仁,若突為長子,或許有所不同。
最后又是左傳常見的預兆環節,鄭厲公再次入主鄭國之前,鄭國的南門有兩只蛇爭斗,外面那只把里面那只給斗死了。后來鄭厲公就回來了。感覺和之前的預兆都沒啥太大區別,就,這個時代寫書常規的聯系迷信操作。
但插了段很奇怪的內容,魯莊公問自己的大夫申繻這是不是有妖。大夫的回答意思是人和妖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人如果忌諱、虛弱,妖就興盛;人如果沒有弱點,就不會有妖。妖的出現是因為人不正常。
可能申繻本人是不太信妖的,但是大家都信。所以他雖然承認妖的存在,但認為這是由人決定的。這段反倒感覺不像是迷信了,倒有點哲學的味道。不過二者本來也不矛盾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