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很多年前,周桓王也干過異曲同工的事情,他用蘇氏的十二邑和鄭莊公換地,卻并沒有得到蘇氏的同意,結果把兩邊都得罪了。鄭莊公倒是很快就有仇報仇有怨報怨,蘇氏則是心懷不忿。
大概正是這份怨恨代代相傳,反正等到周惠王這會兒,蘇氏終于決定帶領五大夫一起,整個大的。
蘇氏”寤生回憶了片刻,“原來是他們,居然記了這么多年嗎”
“倒也說不定,或許只是自那時起便生出了不臣之心。”突道。
寤生挑眉“如何,你對此事還略有心得”
“君父繼續往下聽著便知。”
不過蘇氏畢竟身在封地溫,所以大概只是了背后支持。真正起兵伐周的還是五大夫,當然,臣伐君是為不道,他們還是借了王子頹這面大旗。不過話說回來,王子頹也不是正牌繼承人,兩方多少有點一拍即合了。
很可惜,他們打輸了。于是五大夫迅速帶著王子頹逃到了蘇氏的大本營溫,蘇氏的宗主我們用氏來稱呼他蘇子,或者用封地稱呼他溫子都沒問題則火速帶著王子頹直接出國求助,他們去了衛國。
很快,王子頹順利地得到了衛國和燕國的幫助。但憑什么這倆可好像都是姬姓國。首先,燕國我們之前說到過,其實分為北燕和南燕。北燕姬姓,就是戰國七雄的那個燕國,南燕姞姓。由于北燕路途遙遠,這里的八成是南燕。
不過在史記里,北燕和南燕是混在一起寫的就是了。至于衛國呢,則是陳芝麻爛谷子的舊怨。又到了回憶的時候。當年宣姜本要嫁給公子伋,卻最終嫁給了公子伋的父親衛宣公。她生了兩個兒子,公子朔最后即位,成了衛惠公。
然而國中對公子伋的死始終不滿,衛惠公這個人又實在不太行,于是二公子發動了叛亂,衛惠公被趕出了衛國,
公子黔牟成了新任衛君。然而在宣姜的哥哥齊襄公的干預下,最終衛惠公還是成功復位,并直到今日。
公子黔牟本質上是一個叛逆者,盡管他做了多年衛侯,也比衛惠公更得人心。所以衛惠公復位后,大概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然而可能是達成了某種妥協,公子黔牟被趕下臺后并沒有死,只是流亡于周,換言之就是得到了周的收留。
所以雖然左傳并沒有寫衛國被王子頹說動的理由,但是史記衛世家的說法是,“怨周之容舍黔牟”。
就是說要不要這么小心眼啊,到底說了多少次衛惠公這個人的小人人設不倒了從當年坑公子伋把自己的同母哥哥公子壽也坑了進去,到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惦記這沒能把公子黔牟斬草除根,非要跟著發兵伐周以泄心頭之恨。
到了冬天,大概是在戰爭中取得了優勢,他們正式立王子頹為周王,開始和周惠王打擂臺。
宣姜這下總算露出了一點驚訝,說實話,連她自己都沒想到朔居然會做到如此地步。在齊國的那些年,諸兒應該也沒虧待于他吧。
于宣姜而言,她在公子黔牟即位之后沒過很久便再嫁給了公子頑,而公子伋、公子黔牟和公子頑亦是同母兄弟。
她昔日要害公子伋性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成為衛侯。可既然朔已經不再是衛侯,而她依靠娘家的支持有了新的丈夫和兒女,黔牟也沒有威脅她地位的意思,甚至還是她丈夫的親兄長,那她對黔牟自然也沒有多少惡意。
哪怕最后朔又重新復位說到底,又與她何干呢
最后,莊公十九年這一年吧,它的經和傳,主打一個毫無關系。經只記載了三件事。第一,魯國給衛國即將嫁到陳國的新夫人送了媵,之前說過一國嫁女兩國陪媵,衛國和魯國同姓,正常。
但之所以專門記錄,是因為負責送媵的這位送到一半跑去參加齊國和宋國的盟會去了。
第二件,文姜再次離開了魯國。她年輕時往外跑都是為了和齊襄公私會,但齊襄公早已死了多年。她如今差不多五十了,最近幾年卻又有所行動。莊公十九年和二十年她連去了兩次莒國,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只推測可能是某種政治目的。
最后一件事,齊、宋、陳聯手伐魯。嗯嗯這么大事傳里怎么提都都不帶提的,還是說反正伐的是西鄙偏遠之地沒有什么后果就不寫了齊國和魯國這才消停了幾年啊,怎么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