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例外的是申生。申生通常被稱作太子申生,但其實在經和傳里太子都會寫作大子,“太”和“大”在古文里就是一個字,所以太子等于大子也就是長子,在這個理論上不該提前娶側室的年代當然就是嫡長子,也就是繼承人。
晉獻公和賈姬沒孩子,申生是晉獻公和一個叫齊姜的女子所生。關于齊姜,普遍被認同的說法是齊姜是晉獻公他爹晉武公的側室,之前講過“烝”是“上淫”,按照之前衛宣公娶小媽生公子伋的例子,這種說法比較靠譜。
但是之前就說過,衛宣公和公子伋,以及晉獻公和太子申生,這兩個故事之間相似之處實在有點太多,所以很難說是不是其中有一些混淆的細節。不過哪怕就是小媽,齊姜的身份也比較存疑,這名字一看就是齊女。
太史公的說法是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齊桓公上位是莊公九年,晉武公死的時候是莊公十七年,齊桓公上位的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非要說的話也不是不行吧,不過楊伯峻先生不太認同史記的這個說法就是了。
齊姜和晉獻公生了兩個孩子,除了太子申生之外還有秦穆夫人。秦穆公是秦國早期最出名的一位君主,稱霸西戎,后面我們還會講到這夫妻倆的事情,這里暫且不提。繼續說晉獻公的老婆和孩子們。
接下來娶的是大小狐姬,她們生下了重耳和夷吾。這兩位女性是娶自戎,一種說法認為她們就是西戎之族,也就是說周王室同族中并沒有接受中原文化,融入諸夏的旁支。之前說過華夷之辯、也就是戎和夏的區別是取決于文化而不是血緣。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大小狐姬都是王子狐的后代,這一支周王后裔居住于戎地。是不是覺得王子狐這名字有點耳熟時間往回倒退,當年周鄭交質的時候,和公子忽交換的那個質子,就是王子狐。
再然后娶的是驪姬姐妹,這兩位其實不是正常娶回來的,而是伐驪戎之后得到的戰利品。既然講到這段,國語晉語一的版本不得不品。
晉語一說的是伐驪戎之前就搞迷信占過,占出的結果是“勝而不吉”,但晉獻公不聽還是去打了驪戎,回來還對負責占卜的人說,賞你爵位,罰你喝酒沒有菜,畢竟克國得妃,明明是這么一件大好事。
占卜的人還是用之前的占卜結果努力勸諫晉獻公,他依然不聽。占人于是找上了大夫里克。里克在接下來的晉國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以后戲份還很多。不過我們先看占人又說了什么。
他說驪戎有男戎就一定有女戎,晉國打敗了男戎,驪戎就會用女戎勝晉。接著用妺喜、妲己、褒姒來類比驪姬,那叫一個苦口婆心,雖然并沒有什么卵用。
哦對了,我們看國語的原文和史記、左傳基本都不是一個語言風格,其實單獨看國語也有這個問題。國語一方面是走勸諫路線的,基本都是什么道、德、天命一類的東西;一方面部分篇章成書年代晚一點。
區別很明顯的,有興趣自己讀一下就能發現。雖然我的評價是,國語整體都很難讀,因為當時的語言習慣和我們常見的文言文就不一樣,左傳其實也不一樣不過因為主要記事感覺沒那么明顯。但是國語記事的部分真的很有樂子,非常符合大眾對歷史這個學科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