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的年代就此終結,接下來是短暫的閔公年間。為什么短暫,當然是因為慶父不滿足于做個大權在握的臣子,而是有心上位。當然,一開始他勉強還算是老實。
閔公元年,春秋沒有寫他即位,因為亂中難以成禮。這一年,赤狄伐邢國,管仲對齊桓公講,戎狄如同豺狼一般貪婪不知饜足,諸夏之間則關系親密,不要放棄彼此。安逸的環境如同毒藥,不要對其抱有懷戀之情。
詩中有“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的句子,所謂簡書,即在危急時刻告知同為諸夏的國家自身情況的文書,這種文書號召諸夏惡一國所惡,憂一國所憂,因此成為了這種關系的代名詞。所以請您按照簡書的傳統去救邢國。
管仲說了上面這一席話后,齊桓公就去幫了邢國。上面那句詩出自詩小雅出車,當時人說話經常會引用詩,理解其實很有門檻。而且古文翻譯成白話其實總有些怪怪的,尤其先秦文體距今相差巨大,有時候其實還是更適合意會。
春季齊國救邢,夏六月葬魯莊公,距離他去世已經過了十一個月。按禮諸侯五月而葬,實際上通常三月而葬,無論如何這都超過了很多,主要還是因為子般即位又被殺的混亂局面拖延了下葬時間。
秋八月,魯閔公與齊桓公在落姑盟會,并希望齊桓公幫忙請季友回到魯國。齊桓公答應了,于是派人去陳國將季友召來,魯閔公特意在魯國近郊的郎地等待季友歸來,可以說是很有些誠懇的味道。
經中特意寫到“季子來歸”,是贊許季友選擇歸來的行為。不過這件事怎么說呢,考慮到魯閔公這時候最多八九歲,雖然當時十三四歲就已經能夠建立一番功業,十五歲諸侯們就基本成親了但八九歲還是覺得有點怪啊。
以及,魯閔公召季友回國很難說是不是為了制衡慶父,如果是的話,他很快被慶父弄死多少也還是有他做事實在太不小心的緣故。當然,想想年紀,作為在齊國干涉下上位的國君,也很難說這一整套操作到底是不是都出自齊桓公的意思。
接下來的記載其實有一點奇怪,可能是作者在寫左傳引齊國史料的時候沒有仔細轉寫。春秋作為魯國史書,“公”一定是當時在位的魯國國君,左傳也遵循了這一點。但是接下來這段記載里的“公”怎么看都像是齊桓公。
這段記載的是冬天,齊國的仲孫湫來魯國探查有些混亂的政局,到這里為止用“來”,都還是魯國的視角。接下來話鋒一轉,說仲孫回了齊國,道是不將慶父處理掉,魯國的麻煩就無法停止。
“公”問,怎么樣才能除掉他呢仲孫湫說,慶父造成的混亂久不止息,他終究會自取滅亡,您只要等著看就行了。他說的這句話這句其實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同義句了。說實話這句話還是符合當時道德觀的。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這句鬼話其實是鄭莊公說的。用來敷衍那些讓他早些管住共叔段出格行為的人,比
如祭仲。
小瘋上次說到這句話的時候,此處還只有寤生與魯侯息姑。魯侯息姑方才被自己的弟弟所暗殺,縱是聽見了也仍舊心緒不寧,自然是沒有太多興趣去嘲諷寤生。
但是現在則不同了,眾人的眼神都不由地往寤生那邊瞥去。有見過先前鄭國一行人熱鬧的,甚至不由可惜祭仲離開得太早。
哪怕到這里,其實“公”都還可能是魯閔公。但是接下來aaadquo公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問,可以取得魯國嗎話都說到這了,那結合之前的跡象只可能是齊桓公了。仲孫湫回答他說,不可以,還是要遵從周禮,周禮是我們當前國家存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