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本多少是有點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申生已經是這個年代很典型的這種迂腐的人了,居然還要把晉獻公摘出來,晉獻公活著都要罵作者太ooc了。
熊惲聞言大笑,對詭諸道“何不連公子重耳一道處死,也為寡人除一大患。”
詭諸面色陰沉,重耳瞥了自己父親一眼,也笑“君父未嘗不作此想,可惜寡人命大。”他甚至站起來與熊惲一禮,“亦要多謝楚君助力。”
這下熊惲笑不出來了。
申生的傅被殺以后,就有人又開始勸他了。關于這個勸他的人,有說是里克,也有說是重耳。由于里克的姿態確實比較中立,而國語里他明確就是在優施請他喝酒后明哲保身了,所以偏向于重耳,尤其重耳的外祖父也是支持申生的。
這人勸他去跟親爹陳詞,說國君會辨明是非的。有一說一真的會辨明是非嗎真的不是順水推舟嗎我很懷疑。
申生的回答也很抽象,他說如果我去陳詞了,驪姬一定有罪。君父如果沒有驪姬,就會睡不好也吃不下。君父年紀大了,他不快樂,我也不會快樂的。
除了六點無以表達我的心情。
然后那人問他,那你跑嗎申生又答,君父無法辨明我的罪過,我背負弒父的罪名離開,又有誰會接納我呢
這句還有另一個版本,晉語二里他說,我離開后為自己脫罪,這就是君父的錯誤,是我怨恨君父。彰顯父親的罪惡,為諸侯取笑,我又能去哪里呢
總而言之就是不行,都不行,道德上怎么都有錯。我爹一定是對的,如果我爹錯了,請參照第一條。所以最后申生上吊自殺了。
好,申生死了,但是重耳和夷吾年紀也不小了捏,于是驪姬又跟晉獻公說,申生謀害他的事情,二公子也都知道。史記版說驪姬本來沒想對他倆下手,但是有人跟她說二公子怨恨驪姬譖殺太子,她才又吹枕頭風的。
我覺得她不是這樣的人,她這種人設,當然是選擇斬草除根啊。
最終重耳逃去了蒲,夷吾跑去了屈。但是這事兒當然還沒有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