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蔿這段話其實一方面是在給自己解釋,一方面也是在諷刺晉獻公。他說了這么半天,其實言下之意就是已經看透二公子遲早也會成為晉獻公的眼中釘肉中刺,現在雖然還是自己人,但終有一天也要去攻打蒲和屈的。
既然都要變成敵人的城池了,何必給自己添麻煩呢,應付一下得了。但是雖然主題思想是這個,也是解釋自己不好好干的理由也是這個,但是他也試圖勸諫了。如果晉獻公修德,然后又好好對兒子們,這些城池根本沒有建設的必要。
當然,士蔿是個聰明人,當年他可是親身上陣去挑撥桓莊之族,并且成功達成目的的。所以他自然也知道,勸晉獻公根本沒有卵用,雖然他還是勸了。說完這段話他就結束了稽首大禮,起身離開并且又開始唱歌了。
他唱的這段歌大概意思就是說,我身為國之大夫,如今一國二主,我該聽誰的呢不用特別在意這個二,他是個虛指。無非就是感嘆,老國主想要殘害親子,身為臣子他們夾在中間也很無奈。當年第一個勸申生效仿吳太伯跑路的人也是他。
“太子申生頗得人心。”寤生道,他突然笑了起來,“若是當年忽能有如太子申生,突亦能如公子重耳一般,鄭國或許也不至于淪落至此。”
重耳搖頭,似是不能茍同,卻也沒有多說半字。
詭諸冷笑“你竟以為他是什么好人嗎不過彼時無有他生出別樣心思的機會罷了。有申生,晉國君位自是與他無干;沒了申生,奚齊才是晉國名正言順的太子。”
本想反唇相譏“可惜奚齊少年而夭”,然而重耳隨即意識到他的君父可能也并沒有多在意這個幼子,于是隱下神色,不再多話。
剛才那是插播的建城時候的事情。等到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和夷吾分別逃回封地,果然如士蔿所料,晉獻公派人去伐蒲了。派出的這個人叫寺人披,晉世家里面叫勃鞮,這兩個字快速連在一起念就是披,晉語二里用的他的字伯楚。
重耳收到被討伐的消息,先是說,君父的命令不敢抵抗。然后因為城內的抵抗情緒比較強,又命令城內的人,有抵抗的人就是與我為敵。看著是不是跟他哥一樣死心眼都是假的。
他沒有抵抗并且讓手下人都不要抵抗,但是立馬自己就翻墻跑路了,絕對不是束手待斃引頸就戮,和他哥完全不一樣。不過雖然跑了,但是他爹派來的這個人還有點本事追到他
了,最后斬下了他的袖口。重耳隨即跑路去翟了。
驪姬之亂的今年份劇情就到這里了,在開始假虞滅虢之前,需要再插播二條事件。第一條是公孫茲,就是叔孫戴伯娶老婆啦,叔孫氏快要有后啦第二條比較重要一點,說的是諸侯們在首止這個地方舉行了一場會盟。
與會的諸侯包括魯國、齊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和曹國,但這還不算完,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王世子。事實上這場會盟正是為了這位王世子而舉行的。王世子是周惠王的太子,前面提過一句,惠后和武姜是一路人。
對了,雖然漢朝的時候諸侯的繼承人叫世子,皇帝的繼承人叫太子,但這么久了大家也發現,其實這會諸侯的繼承人兩種叫法其實是通用的。通常經里用世子,傳里用大子,世、大音近。
武姜大家還記得吧,鄭莊公他娘,一手導致了“鄭伯克段于鄢”還有“不及黃泉無相見”兩場大戲的人物,就是因為生大兒子難產所以偏心小兒子。惠后呢,也是偏愛小兒子王子帶。周惠王這會兒其實就有廢太子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