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萬年眉壽寫的直播和古人一起讀史書第96章僖公五年1嗎請記住域名
這個月份不是魯國的月份,而是晉國的月份。但晉國用的是夏正,也就是類似今天的農歷,所以很容易弄混。所以再強調一次,夏正的正月就是正月,周正的正月是十一月,嗯,都差不多是農歷。
扯遠了,班朔是確定歷法。但是每月的朔日也就是初一,天子要去太廟祭祀一番。祭祀之后再在太廟處理一月的政務唔,這里說的應該是上一個月的事務,這個行為叫做視朔或者聽朔。
這一天呢,魯僖公視朔之后登上了宮殿旁的觀臺去望云氣。這是固定的禮節,要求分日、至日、啟日和閉日都要進行。分日至日好理解,就是春秋分和夏冬至;啟日是立春和立夏,春生夏長,陽氣生;閉日是立秋立冬,秋收冬藏,陰氣生。
通過觀云氣的顏色可以辨吉兇、水旱,從而提前確認即將發生的災變,從而做好準備。其實說白了,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天氣預報,不過更玄學并且作用范圍也更廣泛而已。
接下來,晉國遣使來告了,告了什么事呢晉獻公派人告訴魯國他把太子申生殺了捏。之前說過,通常這時候的他國史事,要么是本國參與了,要么是他國來告了,不然是不會記入本國史書的。
所以晉國之前搞曲沃代翼其實都沒有記入春秋的,只是后人寫左傳補上了。但是晉獻公殺兒子這事兒是特意來告的,呃,前面說太子申生好愛,那現在只能說晉獻公好恨。
然后現在又要往前追溯一點,前面講晉獻公驅逐他的叔伯、叔伯祖們的桓、莊之族的時候提到了一個人,叫士蔿。士蔿在晉國這些年的歷史里也是很有存在感的,和里克有一比。追溯的這段就又和士蔿有關系了。
說的是當年晉獻公剛跟兒子生了嫌隙那會兒,不是把太子申生派去了曲沃,又把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分別派去了蒲和屈,這也是為什么之前二公子知道驪姬又攛掇晉獻公的時候跑去這兩個地方,其實算是他們的封地了。
追溯的這段就講的是封地之后,晉獻公讓士蔿給蒲和屈兩地重新建城。建城的時候當然先建了曲沃,好歹是祖廟所在,時間是閔公元年,所以蒲和屈肯定比這晚。閔公一共在位兩年,現在是僖公五年,到現在過去了七年。
士蔿建城的時候不小心在城里留下了木柴,于是公子夷吾就跟晉獻公告狀。這里沒有寫告狀的理由,所以也不知道這個木柴是怕著火,還是意味著建材亂扔,總之他告狀了。晉獻公知道以后,就派人去責備士蔿。
士蔿行了一個稽首大禮,就是那種五體投地的重禮,基本只比頓首,就是磕頭要輕一點。總之雖然在君臣之間也不算過分,但是一般也不會用這樣的大禮。他
行了個大禮,總算開始解釋了。
他說,我聽說沒有憂患卻要擔憂,憂患很快就會應驗;沒有戎狄卻要建城,反而會讓內部的敵人得以用于自保。既然是給敵人的保護,有什么好謹慎的呢
身居其位的職責必須建城,不建就是不敬君命;為敵人營造堅固的保護之城,是不忠于國君。不忠不敬,怎么事奉國君詩說,有德行就能安寧,宗子就是國之城池。如果重視德行,保重宗子,哪座城比得上呢
反正二年后就要對這城池用兵了,為什么要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