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僖公五年后,僖公六年剩下的就是一些余波。首先是太子申生自殺后,驪姬琢磨著也要把另外兩個便宜兒子搞定,于是她和她老公一拍即合。不過虢國還是更重要點,所以雖然太子申生前年就死了,去年晉國的主要事業還是滅虢國和虞國。
當然,滅虢的時候他也沒閑著,已經伐蒲處理過公子重耳了,結果是重耳跑路去了翟。今年,晉獻公終于空出手來收拾另一個兒子。于是又派人伐屈,也就是公子夷吾的地盤。胳膊擰不過大腿,夷吾當然也準備跑了,跑之前還和屈人訂立了盟約。
夷吾跑路就罷了,但他準備和重耳去一個地兒,這就很明顯不合適。萬一一個不好,不是給他爹機會一鍋端嗎前面說到,重耳逃往了翟,而這里,夷吾計劃跑去狄。雖然寫法不一樣,但是通過大臣勸說夷吾的話,可以確認是同一個地方。
郤芮勸夷吾說,你在公子重耳之后跑路,卻和他不約而同去了一個地方,這不就等于坐實驪姬誣陷你們的,兩人都知道申生意圖弒君的罪名了么去梁國吧,梁國離秦國近,可以請求秦國的庇佑。夷吾于是聽從了他的建議,跑去了梁國。
其實夷吾和重耳理論上來說幾乎可以算親兄弟,想去一個地方也可以理解。前面提到過陪媵制度,在后世一些文獻中,認為這種陪媵的存在是為了防止正妻生不出孩子,就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她的同族和同宗女子,同樣有維系血緣的作用。
而夷吾的母親正是重耳母親的親妹妹,其實大抵就是她的陪媵,就像是驪姬嫁給晉獻公的同時其實也有妹妹同嫁,也就是卓子的母親。再說遠點就是前面提到過,魯桓夫人哀姜無子,但是默認她就會支持妹妹叔姜的兒子。
以我們現在看宮斗劇的視角看,這種姐妹同嫁一人的戲碼簡直就是宮斗雌競溫床。但其實這是不太符合早期歷史規律的,畢竟扶正側室不太符合當時的觀念,新娶個夫人更常見。既然如此,同嫁的姐妹利益其實一致,畢竟是血緣主導的時代啦。
當然,夷吾繼位成為晉惠公后也沒多惦記他哥。至于他的國君生涯嘛,看看這個謚號,惠雖然也是美謚,但看看用這個謚號的人,就知道多少是有那么一點點微妙的。當然,他的事跡也容后再說。
“夷吾”詭諸意外地“嗯”了一聲,以在場眾人與重耳之言,他本以為奚齊之后本應是重耳登位,結果竟是夷吾嗎
且這后人所言亦是無錯,他本以為這兄弟兩人情誼甚篤,結果也不過如此,不正是證明了他所選擇的逐盡公族才是正確的決定。
重耳當然能大致猜到他自視甚高、目中無人的君父在想些什么,但他也不過是輕哼一聲,沒有開口。話說回來,不知夷吾是否有機會與他再次相見
若是有幸他們父子三人得見,那可真是有趣極了。
接下來是諸侯伐鄭,理由就是首止之會上,鄭文公在周惠王的挑撥下當場跑路。這簡直是把人家霸主的臉面放在腳底下踩
,但是鄭文公敢這么做,當然和背后有人撐腰有關。按周惠王的說法,他八成是在鄭國和楚國之間牽了個線,楚國剛好順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