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子的死訊被確認,慶德帝傷心憤怒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召瓊王回京之事,之所以遲遲沒有做決定,不是因為他舍不得放權給小六,而是他擔心小六會壓不住朝臣,會讓眼下微妙的平衡直接崩掉。
看著面前的后世之人,慶德帝語氣不無埋怨的道“天幕上的后世之人把小六日后要用的政策透露了個遍,他日后的許多舉措,有利于大魏和百姓,但卻也傷了許多臣子和讀書人的利益,百姓遠離朝堂,可臣子和那些未入仕途的讀書人們影響力卻不是百姓能比的,這些人擰成一股繩,莫說是換個太子了,便是換個皇帝也未嘗不可。
讓朝臣和天下讀書人對小六心生忌憚的是后世之人,讓柔貴妃焚火自盡的罪魁禍首也是后世之人,他和小六從前是關系多好的父子,正是因為那些天幕,才讓他們父子之間有了隔閡,柔貴妃的死和去年的發配都是隔閡。
朕知道,在你們后世之人看來,小六是個英明神武的盛世之君,他有能力處理這一切,但在朕這里,小六今年只有二十一歲,他甚至不曾上過朝,沒有處理朝政的經驗,這樣的小六,回到京師真的能接過太子身上的擔子嗎。
慶德帝想告訴面前的后世之人,靠歷史知識借小七害死太子是荒唐不過的舉動了,眼下的大魏,只有太子能穩住這局面,后世之人自以為把小六從瓊州弄來京師,以為小六做了儲君掌了朝政,便能讓歷史重新
回到正軌上,讓盛世出現,可在他看來,這并不現實,只是后世之人的一廂情愿罷了。
慶德帝不相信沒有年紀輕輕沒有經驗的兒子,但高志學相信歷史上的永豐皇帝,更相信民心。
這時候的天下,能讀書的才多少人,恐怕都占不到大魏人口的半成吧,不是我低估讀書人的力量,而是陛下低估了永豐皇帝的能力和天下百姓的力量,糧價高漲就說明天下人相信天幕所言,相信未來幾十年都會災害頻發,而能締造盛世的永豐帝在百姓心中是什么是救世主一樣的存在。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永豐帝有天幕加持,已經勝過了陛下其他所有的皇子。再者說了,天下官員和臣子也并非全是大戶出身,并非全是利欲熏心之輩,他們不是鐵板一塊,不至于上下齊心反對永豐皇帝。”
除了接回永豐帝,坐在他面前的這位陛下難道還有旁的選擇嗎。高志學不覺得有。
“而且,我腦子里來自于后世的這些知識,也能幫著永豐帝更快的穩住局勢。”
作為一個魏史愛好者,慶德年間和永豐年間的幾次大災他都有印象,往后幾十年涌現出的能臣干吏他亦知曉,他還知道未來要引進的新糧種長什么模樣,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都能幫到永豐帝。
高志學炯炯有神的看著慶德帝,既是為永豐帝說話,也是為他自己說話。
說破大天去,太子之死都少不了他的責任,七王爺之死也是如此,他是為了回家才鋌而走險做這些,但若是死在這里,可能他就真的死了。
慶德帝可以關他,可以奴役他,但千萬不要傷害他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