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容易預測。
想看拿鐵不加冰的無所不能的仁王君嗎請記住的域名
和這樣的對手比賽其實是沒什么意思的,至少仁王是這么覺得的。
如果“標準”的對手實力更強,最好是高出己方一線,那么用自己的努力,在比賽當下“爆發”,打敗看似“完美無缺”的對手,那就是很有意思的事了。可仁王比q強,強很多,那么q的“標準”在仁王眼里就相當于完全看透。
正好,q是協議中的指導賽對手,而仁王也需要利用這場比賽讓觀賽的學生們更好地消化前一場比賽的收獲。于是仁王在這場比賽開始開口,“指導”q
“正手抽擊,打直球,限制對手回球的姿勢,以期對手回球出界。”仁王接住了這一球后,讓球在球拍上停滯著,繞著內拍框轉了一圈,“非常標準的戰術。你預期中我會怎樣回球同樣抽擊嗎直線抽擊還是對角抽擊”
“最恰當,或者說在這個位置回球能最大概率打出高質量回球的方式,自然是加旋轉并且同樣打直球,對角抽擊會非常容易出界。”仁王說完,球拍往下一轉,帶著球拉到膝蓋以下的位置,再強行控制住球,將球拍拉到肩膀往上。
球拍拉出一個回環的同時,原本球上帶著的旋轉已經完全被抵消,并帶上了額外的旋轉了,仁王就在這時候手腕一抖,將球擊打出去。
網球先是平行飛行了一段,而后往下滑,只高過球網不到1卻不是擦網球,最終在越過中網后迅速落地“但我技巧足夠精湛,也可以選擇這種回球,短扣殺。”
“甚至我可以變成反手截擊,或者打削球。”仁王看著q,“你已經提前做好預備姿勢,但沒預料到我會選擇這樣回球,對吧”
“這是事倍功半的回球方式。”q說。
仁王點了點頭,沒說不是“可我實力比你強,我這樣回球并不需要耗費什么,那么我就可以選擇這么打。”
“并不是所有人打球都是同樣的標準,網球比賽中也沒有所謂的最優回球思路。”
仁王認為,q的標準體系學得夠多了。問題就在于學的太多了。當然這也很符合德國人的教育標準,德川學的也是同一套標準體系。
所以德川在來日本以后會看不起u17訓練營的其他人,也會在被平等院狠狠打敗以后受了極大的打擊。后來的德川幾乎是被打碎驕傲以后重塑了自己的網球體系。
仁王進入u17時見到的已經是新的德川了,他沒見過最開始來到u17的德川,只是從前輩們口中聽到一些故事。
q也會遇到一個打碎他固有概念的人。又或者,和從前他更熟悉的q一樣,通過漫長的時間,和周圍做過相似訓練卻各自發展出不同網球的其他選手比如博格和俾斯麥的影響,逐漸找到自己的路。
仁王大概不會成為前者,因為他的身份擺在這里。
“居高臨下”的指導給予的沖擊始終是有限的。
不過
如果手冢提前養好傷,進入俱樂部,說不定可以給予q這種沖擊。后來去德國打職業賽的手冢,風格可和他在青學時截然不同。
而仁王的這些話,不只是說給q聽的,也是說給立海大的球員們聽的。
雖然在場的四個學生沒有一個是“標準化選手”,但他們同樣能從仁王的話中各自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