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階級分明的時代。
祁秋年這輩子要報仇,自然是做了周密計劃的,別的他不擅長,只會做生意,但哪怕是他把這個世界的錢都賺完了,也未必能扳倒一個封建社會的皇子。
所以要復仇,還有一個環節很重要,他得要給自己重新找一個位高權重的靠山。
他要找的是七皇子晏云澈,
皇子和皇子之間也是有區別的,這個七皇子晏云澈,是大晉的佛子,說通俗一點,這個皇子他是個和尚,法號悟心。
上輩子祁秋年剛知道還有皇子出家做和尚的時候,還挺詫異的,后來了解了之后才知道,這個名叫大晉的國家,開國皇帝就是個和尚。
那開國皇帝原本就是個廟里長大的和尚,在他二十歲那年,方丈放他下山去游歷,他見人世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他在一個黎明即起的時間頓悟,他的佛學,似乎救不了人世間的苦難。
自那以后,他放下佛經,拿起了屠刀,揭竿起義,打下了大晉江山,稱帝之后,勵精圖治,國家日漸強大,百姓生活也漸漸富足。
也就在這個時候,他覺得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想要再次出家,常伴青燈古佛,可是他正值壯年,治理國家的本事也不錯,幾個皇子都還年幼,大臣和妃子們怎么會同意他去出家
就連天下百姓都不同意這個好皇帝去出家做和尚。
后來還是有位大臣提議,不若讓一位皇子替父出家,為大晉江山,也為天下黎民百姓祈福。
期限是二十年,二十年之后就可以還俗。
開國皇帝一想,這不錯啊,他自己也是當了二十年的和尚,于是就把這規矩定了下來,每一代都必須有皇子出家做和尚,為天下蒼生祈福。
但是從那之后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出過家的皇子就跟皇位無緣了,還俗之后封王,進一步再封為國師,執掌皇家祭祀祈福等。
皇子無緣皇位,這是皇子的母家外戚都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前幾代的皇子都是拼命想逃脫這個出家的命運。
而如今的七皇子卻不同,上輩子祁秋年就聽說過,七皇子三歲的時候出顯佛性,然后以三歲之齡,自請出家。
這其中,必然有祁秋年所不知道的皇家秘辛,但他無處深究。
但和尚好啊,和尚不殺生,投奔七皇子,至少沒有生命危險,也不會日日都活在算計里。
祁秋年還記得,上輩子七皇子還俗之后,被老皇帝賜了最富庶的封地,哪怕是最后打仗了,七皇子的封地都還好好的。
他想著,等報了仇,以后再跟七皇子去封地養老。
妥妥的。
只是他沒想到,他會這么快就見到七皇子晏云澈。
顯然,剛才馬車上傳來的目光,來源就是那位佛子悟心。
祁秋年上輩子和晏云澈有過幾次交集,但他總覺得晏云澈看他的目光怪怪的,于是也沒有深交下去。
這輩子決定投靠七皇子,那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至于上輩子七皇子看他的眼神略顯奇怪,祁秋年琢磨了一下,大概是他半長不長的頭發吧。
祁秋年可沒有什么身體發膚授之父母這種思想,他嫌熱,經常把頭發減到齊肩,能勉強束發就行,這對于古代人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