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重點,就在于一個‘知’,你要知道自己在呼吸,知道自己的呼吸是長,還是短。
當時,青竹是在禪修聊天群看到‘息長知息長,息短知息短’這句話的時候,也不太明白,他不知道什么是長,什么是短。
當時,青竹還想,‘呼吸深長,就是長?呼吸短,就是短促?’
后來,青竹看了禪修聊天群的群文件,這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息長,什么叫息短,之后,自己做了一下實驗,才真正明白息長與息短,自此以后,他有一種全身通透的感覺。
“息長與息短!”并不是呼吸深長,或者呼吸短促。
在很多人看來,深深的吸一口氣,就叫息長,又或者,僅僅用鼻子吸一下氣,又吐出來,叫息短,這都不是。
在普通人眼中,有些人的呼吸又深又長,有些人的呼吸又短又急,這也是錯的。
息長與息短,莊子,大宗師篇有一句話,‘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圣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這句話就是講息長和息短。
修行之時,找一舒服的姿勢,或躺,或坐,都可以,躺下之后,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間,如果氣息只到咽喉,這就叫息短;一呼一吸之間,氣息到達肚子,或者,像圣人一樣,直接到達腳底,這就叫息長。
達到一定的境界后,一呼一吸,全身十萬八千個毛孔一張一合,與外界交換氣息,這才叫真息。
修行之人,一定要把修行原理弄明白,只要把原理弄明白了,再下手做功夫,就會很容易了。
禪修聊天群的北冥道人說了一句話,‘現代人啊,連文言文都看不懂了,古代的佛經,道經,都看不懂,還怎么修行啊?不說修行,連養生、藏神都做不到。’
華夏文字博大精深,往往一個字就包含了好幾種意思,所以,一定要把意思弄明白了,再做功夫,不然,就是盲修瞎練,到老一場空。
說心里話,青竹在新華書店看到‘辭海大字典’后,非常心動,他很想買一本,不過,他又不想問父母要錢,父母幫他教學費,又給他生活費,已經付出很多。
青竹心想,‘等自己找份兼職,賺一點錢,就先買一本辭海,把瑜伽師地論讀一遍。’
瑜伽師地論這本經書,是李小婉推薦的,然而,這本書都是古文,且義理深奧難明,即使是精通古文的大學者,也很難讀懂瑜伽師地論。
這會兒,青竹集中精神,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按佛經上所說的做。
“息長知息長,息短知息短。”
開始時,青竹感覺呼吸只到胸口,他立即明白,是自己的姿勢沒擺好,他又調整了一下姿勢,長長的吸了一口氣,又緩緩的吐出去,然后,暗示自己放松,同時,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
如此一來,青竹感覺呼吸深長了很多,一呼一吸之間,可以到達丹田,也就是肚臍眼下面。
青竹感覺自己還有一些雜念,又用數息法,一吸一呼,當他把氣呼出去的時候,就數一下,記一個數,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必需數出息,不能數入息。
一定要把胸中的郁悶之氣,雜氣,等等氣息吐出去后,全身放松的一瞬間,記一下數,數一,這才是真正的數呼吸法。
時間緩緩的流逝,青竹的呼吸越來越慢,越來越平緩,在某個時刻,他感覺眼前一亮,他心里明白,‘就是這個境界。’
隨后,青竹緩緩的坐起來,盤膝而坐,擺出七支坐法,結心印,五心朝天。
恍惚之間,青竹感覺一團團氣流在手足之間流轉,整個人曖洋洋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
兩個小時后,青竹下坐,想,‘明晚,再去見姑姑,早點告訴姑姑修行之法。’
青竹知道了修行的好處后,很想自己的親人也跟著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