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早上,青竹都靜靜的坐下教室,不過,他沒有聽課,而是用特殊的方法修練專注力和意志力。
這種方法,大多數同學都會。
如,晚上沒有睡好,非常困,聽課的時候,一直想睡覺,卻又不敢真正的睡,必老師責罵,此時,就會強打起精神,進入似聽非聽的狀態,在這個時候,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卻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么。
那種感覺,就好像耳邊有蚊子在‘嗡嗡嗡’的響,自己又非常的困,不想醒來,當‘嗡嗡嗡’的聲音靠近時,就會下意識的拍一巴掌。
以上,就是潛意識狀態。
青竹就是讓自己進入了潛意識狀態,不過,因為他的專注力和意志力比普通人強很多。
用玄幻中的話來說,就是青竹的精神力強大,或者說,青竹擁有神識。
青竹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可以照見萬物。
這種境界,正是‘心經’中描繪的境界,心經開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
其中,以‘照’為主,照這個字才是關鍵點。
那種感覺,又好像在頭頂上放一面大鏡子,可以照見萬物,世界萬物,所有的事情,都能顯現在鏡子中。
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在老師的眼中,青竹在認真的聽課,如果老師讓他起來回答問題,他也能準備的回答出來,這就是修行者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定’境。
想要入定,就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定,定境界是什么樣子的感覺。
入定之后,心是非常活潑的狀態,也非常的清明,任何事情都能顯現在‘心’上面。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靜的層次。
靜有三個層次,也可以說,有三種狀態,一個是昏沉的靜,一個是清明的靜,一個是專注的靜。
普通人的念頭非常多,普通人的腦海中,每時每刻都在想問題,想事情,即使靜下來之后,潛意識也在想問題,也在思考。
所以,普通人靜下來之后,會進入昏沉的靜,或者,進入睡眠狀態,失去知覺,失去感知能力。
修行者則不同,修行者會修練專注力和意志力,專注力提高后,會慢慢的進入清明的靜,然后,再進入專注的靜。
了解靜的狀態后,就能明白什么是‘定’境了,進入定境界之后,肯定會進入專注的靜。
然而,想達到專注的靜,就要先讓自己進入清明的靜。
也就是說,即使你在打瞌睡,也要保持清明,保持警覺心。
當然了,剛開始的時候,這非常非常難。
就像剛開始打坐的人,不是東想西想,就是打瞌睡,或者昏沉,腦海永遠都不能真正的清靜下來。
相對來說,藝術家比較容易進入清明的靜。
像書法家、畫家、石雕家,等等藝術領域的人,只要他們認真做事的時候,都會進入清明的靜。
書法家寫字的時候,腦海中只有自己要寫的內容,這時候,他的腦海中沒有其他雜念,他能把所有的氣勢,神韻都融入到書法中。
作畫,也是一樣,畫家作畫的時候,就要先做到胸有成竹,這一點,又和‘觀想’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