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觀想的時候,能做到胸有成竹,腦海中觀想出自己即將要作的畫,那就觀想成功了。
如,要畫一幅風景畫,腦海中就要觀想出一幅唯美的風景,然后,再把腦海中觀想出來的風景畫出來。
觀想,并不是胡亂的想,佛經上有句話說,‘如理作意。’
現代有一個詞語,叫邏輯思維。
在佛經中,邏輯思維,又叫做‘因明’,說因明,有些人沒聽過,說到因果,大多數人都聽過了。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此為因果。
所以,如理作意的時候,就要學會按邏輯思維來想事情。
這也是智者和愚者之間的區別,智者想問題,想的非常透徹,思維清明,所以,智者非常聰明;愚者想問題,只會胡亂的想,往往,有很多事情想不通,也想不明白,所以,愚者笨。
如果學會了‘如理作意’,學會用邏輯思維來想問題,就等于開啟智慧了。
修行之人,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把理參透了,再來下手做功夫,功夫就會漲的很快。
說了這么多,仍然在說‘定’。
在瑜伽師地論中,定,又稱之為三摩地,正定,又稱之為正三摩地,修瑜伽,就要進入正定,正三摩地的境界。
正定,又叫‘正思維’。
青竹上課的時候,就是在正思維,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到一件事情上,此為系心一緣,心一境性。
“叮叮叮!”
下課鈴聲響了,青竹從‘定’的境界中退了出來,感覺全身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就好像睡了一覺,不過,又比睡了一覺還有舒服,還要放松。
下課鈴聲響了之后,教室外面響起廣播聲,青竹知道,課間操時間到了,全校學生都要去操場上做課間操。
青竹心想,‘這課間操,真的沒有多大意義啊,還不如普及太極拳。’
不過,身在學校,身為學生,也不能不守規矩,青竹心里不愿意做課間操,他仍然和其他同學一起去操場。
課間操結束后,同學們散開,有人回教室,有人去校門口買東西,有人去上廁所,也有人留在操場上曬太陽。
青竹和幾個熟悉的同學走在一起,大家走到操場東南方向,這里有一些訓練器材,如單杠,雙杠,軟梯,沙地,等等。
這會兒,是課間休息時間,有一些學生在這片區域玩。
青竹和幾名同學走到單杠旁邊,胡飛看著高兩米多的單杠,隨意的道,“青竹,你的功夫好,你能抓到旁邊那個三米高的單杠嗎?”
三米高的單杠,即,高三米多,一米八的人,要跳一米多高,才能抓到單杠。
青竹一米七八,已經接近一米八了。
原本,青竹長的并不高,他只有一米六多,算是中等偏矮了,當青竹打通全身氣脈,功夫進入暗勁后,突然間長了一大截,身體也變得結實了。
鄭東笑道,“這點高度,對于青竹來說,太簡單了。”他說話的時候,看著青竹,心里卻有些打鼓,‘這么高,我也抓不到啊,青竹能抓到嗎?’
三人說話的時候,旁邊的學生聽到了青竹他們三個的話,笑道,“你們在開玩笑吧?即使是體育特長生,也不能跳這么高。”
鄭東看了旁邊的一眼,說,“青竹,這幾個人是高二的學生,是籃球隊的人。”
“哦!”青竹淡淡的應了一聲,他并不想展示自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