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火的烈日終于漸漸西沉,余暉遍灑染得靈田一片金黃,便連那巨大的丹峰也被鍍上了一層金芒,顯得愈加巍峨。
隨著一陣山風拂過,白日里那令人窒息的熱浪轉瞬消散,一下子變得清涼起來。
很快,日頭落下,河對岸漸漸安靜。
而廢料場中,李小魚幾人卻仍在忙碌。
每隔半月,便會不少廢渣自丹峰運下,而李小魚與牛大胖幾人,必須在這半月之內,將這些廢渣全部封埋。
而明日就已到了半月之期,那負責管轄丹峰廢料場的馬長老,便會依例前來巡查。
這馬長老為人刻薄,一向高高在上,對外門弟子少有笑臉。
而對于李小魚幾人,這馬長老則更是“青眼有加”,每次前來,必會找個由頭叱罵一番,似乎若不如此,便覺得心里極不痛快。
時間一久,李小魚與三位師兄終于想明了緣由,感情是哥兒幾個沒有上交“例錢”。
說起這例錢,就不得不說說靈霧宗的長老。
靈霧宗有內門與外門之分,從而也就有了內門長老和外門長老。
內門長老乃為宗門梁柱,地位可謂尊崇至極,哪怕宗主見之也要客客氣氣。
在靈霧宗四座巨峰之上,共有內門長老七人,各個均是修為驚人,乃是宗門底蘊一般的存在;
而這外門長老卻足有數十名,且均住在峰腳之下,負責管轄靈霧宗數千外門弟子。
這外門長老,無論修為地位,均與內門長老無法相比,說得好聽一點兒是“長老”,說的難聽些,便是個“管雜務的頭兒”。
但既為靈修,就必須修煉,這外門長老亦不例外。
可內門長老地位尊崇,所能支配的修煉資源豐厚至極,外門長老卻遠無這般待遇。
故而管轄靈田的這些外門長老,便打起了“靠山吃山”的主意。
靈霧宗共有外門弟子數千,且有九成負責種植靈田。
四座巨峰腳下靈田不下數萬畝,靈谷每年可收獲兩季,雖有八成收入須上交宗門,但這剩下的兩成,亦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是以每到賣出靈谷之時,這些個外門長老便開始各種刁難,又加之有那善于溜須拍馬的弟子為其隱晦傳話,便有一些機靈的弟子,主動將部分收入拿出“孝敬”。
對于這些“懂事兒”的弟子,這些外門長老立時和顏悅色,甚至會使出手段,調過一片上好的靈田供其種植。
久而久之,但凡種植靈田的弟子,均會將一部分收入用來孝敬這些外門長老。
漸漸地,這孝敬便成了慣例;而這份孝敬之銀,便也成了“例錢”。
雖然這例錢并未規定具體數目,但給得多者自然受到照顧;而給的少的,也就是偶而能看到個笑臉兒,少受些無妄之災罷了。
種植靈田的外門弟子能夠花錢免災,可諸如那些負責砍柴漿洗、沒有半點兒收入的外門弟子,就唯有常受斥責,每日在壓力中度過。
而李小魚幾人,卻要比這些弟子強上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