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虎被蒙氏一族的前家司馬蒙擎擒殺的那一刻,滕國就已經注定覆亡。
或許還要更早,比如在宋國決定攻打滕國,而滕國既不愿臣服宋國,又無法從齊國那邊請來援軍的時候。
而他蒙仲,充其量只是用自己的眼睛見證了這場戰爭而已,根本不算是什么關鍵人物。
十月中旬前后,宋軍進駐滕城的城郭,試圖將這座城池打造成宋國攻略薛邑的橋頭堡。
在此期間,惠盎代替宋王偃出面安撫滕人,希望能淡化宋滕兩國的仇恨,至于蒙仲,已升任「卒長」的他,每日所要做的,便是乘坐著戰車,一邊觀閱著孟子贈予他的《孟子》,一邊帶著率下的王師士卒在城外巡邏。
在他巡邏的當下,曾遇到不少試圖逃離的滕人,每每都是拖家帶口,而對此,蒙仲總是視而不見,任其逃亡。
『嗜殺的君主,注定無法得到平民的信賴。』
親眼看到那些滕國平民對于宋**隊的恐懼與憎恨,蒙仲就越發覺得孟子的“仁政”主張的正確性。
他覺得孟子是正確的:在普天下的君主都嗜好殺人的當下,倘若忽然有一位君主不嗜好殺人,自然而然能得到平民的信賴與擁護。
由此可以引申一種可稱之為“仁戰”的策略:敵人對待民眾殘忍,我方就對待民眾越仁慈;敵人對待民眾越刻薄,我方就要對待民眾越寬容。
長此以往,那些無辜的平民有了對比,就會有大量的平民來投奔我方,哪怕敵國的平民。
蒙仲將自己的心得寫在一塊布上,命人前往鄒國,送到孟子手中,希望后者能點評指點一番。
十月十一日,在蒙仲手下擔任「兩司馬」的蒙虎,偷偷告訴蒙仲一件事,即昨日又有幾名滕人因為襲擊宋軍士卒而遭處死,并且,這幾名“犯人”的尸體還被游街示眾,但凡抓到與其相關聯的滕人,皆一并被宋軍處死。
聽了這些,蒙仲唏噓不已。
他認為,這就是宋王偃施行不義的戰爭所帶來的惡果:盡管攻取了滕國,卻無法征服滕人的心,除非滕人個個窩囊,否則,似這種報復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杜絕。
心有所感的蒙仲,再次將所見所聞寫在了布上,命人送到鄒國的孟子手中。
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孟子前后給蒙仲寫了兩封回信。
第一封回信,即是對蒙仲所感悟的“仁戰”的思想,孟子對此大加贊賞,并且孟子在信中寫道,昔日商湯滅夏、周武滅商,兩者都是“以弱小挑戰強大”,但為何最終都能取勝勝利?就在于天下人的支持——這即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
并且,孟子還在信中告訴蒙仲,滕國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滕國國小,倘若滕國也能像宋國這般強大,宋國還能覆亡滕國么?這是斷無可能的!
蒙仲仔細想了想,覺得孟子的話很正確。
因為他想起兩年前,也就是他兄長蒙伯那一批士卒戰死于滕國的時候,他家族內的族人對于這場仗就已經出現了強烈的抵制,反觀滕人呢,在滕弘、滕虎、滕耆、滕昊父子四人的帶領下,一直堅持著抵擋宋軍,滕人的損失比宋軍的損失只多不少,可即便如此,仍有滕人愿意為了國家、為了其君主而死。
這豈非就是“仁義”給君主帶來的么?
而在孟子的第二封回信中,他則闡述了“義戰”與“非義戰”兩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