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么?
其實是有的,遠的不說,就說「剔成君逐宋辟公而自立為君」,這在孟子看來就是仁義的。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不同,孟子堅持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他認為國家的根本在于民,雖然民應當擁護君主,但倘若君主昏昧無道,也可以推翻他,另令賢明的君主。
看到這里,蒙仲終于明白孟子的思想為何不被齊、魏兩國所接受了。
不得不說,孟子在儒家傳承中也確實屬于另類。
而在信的最后,孟子又告訴蒙仲,眼下宋滕的矛盾,只能用仁義來慢慢消除,具體的方式,即優待滕人,給予后者更多的恩惠,切勿再做殺戮,這樣一來,若干年之后,滕人就會慢慢淡忘對宋國的仇恨;反之,若宋王偃區別對待宋滕兩國的國人,使滕人舊仇未消再添新恨,就遲早會爆發禍事。
蒙仲深以為然,便帶著孟子的書信去見義兄惠盎。
沒想到還沒走出兵帳,蒙虎就急匆匆地跑來,氣喘吁吁地對他說了一樁大事:宋王偃下令王師士卒屠戳了百余名滕人。
在經過詢問后,蒙仲這才了解,原來就在半日前,宋國的臣子唐鞅,親自押送著一批糧草與輜重,前來犒賞前線的軍隊,結果,竟有若干假裝順從的滕人,在替宋郡搬運糧草之際,將一倉的糧草燒掉了。
宋王偃因此勃然大怒,當即派人在城內抓捕那約二十幾名滕人的親眷、朋友,最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總共抓到百余人,全部將其處死,將尸體懸在城內豎起的木樁上,以警告城內的滕人。
『不知義兄可知此事?』
蒙仲暗自想道。
后來才知道,待這件事發生之后,惠盎便坐著戰車,滿臉陰沉地從滕城的子城返回城郭。原來,惠盎也是剛剛聽說此事,因此急急忙忙前來城郭內的宋軍帥帳,勸說宋王偃收回王命——那百余名滕人已經殺了,早已經救不回來了,但將其尸首懸在城內的木柱上,這未免太殘忍了。
后來蒙仲又聽說,因為這件事,宋王偃與惠盎鬧得很不愉快。
十一月前后,在宋國擔任軍司馬的「戴不勝」、「戴盈之」二人,被宋王偃招到了滕城,想來是為了針對謀取薛邑一事做準備。
宋王偃在滕侯的宮殿宴請了這兩位軍司馬,以及另外一位軍司馬景敾,還有惠盎、唐鞅幾人,蒙仲也不知是因為什么原因,竟也受到了邀請。
在宴會中,當宋王偃提到攻取薛邑時,惠盎堅決反對。
惠盎認為,宋國剛剛覆亡宋國,理當緩一緩再進攻齊國的薛邑。
但宋王偃則堅持應該趁著兵鋒正盛,對薛邑發動進攻。
二人越爭論越激烈,尤其是當惠盎舉例滕地還有諸多后患沒有解除的時候,宋王偃氣地竟然拔出了利劍。
然而惠盎雖渾然不懼,目視著宋王偃。
看到這一幕,縱使是蒙仲亦心驚膽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