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番談聊后,蒙仲這才得知鹖冠子的來意,即希望與他這個莊子的弟子相互探討一番學術。
這里所說的學術,當然不是鹖冠子對趙主父所說的那些治國之策,而是道家思想。
二人首先談及的,即老子的「道氣」理念。
對于“氣”,古人早有涉及,但“氣”是何物?世人未必答得上來。
而老子將“氣”定義為“生機”,即生命力,只有在擁有生機的情況下,人體不會腐朽,草木不會凋零。
“氣”在人體內的循環運轉,有強有衰,這個循環往復、或增強、或衰弱的過程,便是人體的“道”。
而在老子“道氣”的基礎上,鹖冠子提出了“元氣說”,“元”即開始、初始的意思,即表示(元)氣是萬事萬物的根源。
如果說老子的“道氣”,指的是萬物(內部)都存在氣,那么鹖冠子所提出的“元氣”說,便是繼承并拓展了老子的“道氣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詮釋萬事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
不得不說,這跟蒙仲的老師莊子所研究的“精氣說”說十分相似,幾乎可以說只有稱謂上的不同。
于是,蒙仲便將莊子的“精氣說”告訴了鹖冠子,亦得到了后者的肯定。
隨即鹖冠子笑著說道:“莊子肯定看過宋銒、尹文二人所著的《心氣說》。”
“心氣說?”蒙仲對此有些不明白。
見此,鹖冠子便將《心氣說》解釋了一番。
宋銒、尹文二人認為,人的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它當中肯定有一種特殊的氣,讓人能夠行走、思考。【PS:古人最初認為心才是“思考”的器臟,所以才會留下「心思」、「心想」這些詞。】
對于這種特殊的氣,宋銒、尹文二人稱之為「炁(qì)」,取自《老子》中所載的那句“五藏生五炁”,即表示五臟中有五種不同的特殊的氣。
而宋銒、尹文二人所說的“心氣”,即指藏在心臟內的那種特殊的氣,他二人認為“心氣”是能使人活命、使人思考的關鍵,因此合力著寫了《心氣說》。
鹖冠子也正是在老子的“道氣”,以及宋銒、尹文二人所提起的“心氣”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的假象。
而在宋銒、尹文之前,「關尹子」就已經提出了“一炁化萬物”的主張,此后,「管子(管仲)」、「列子(列寇)」、「宋榮子(宋銒)」、「尹子(尹文)」等道家弟子逐步完善“氣”的假說,直到莊子、鹖冠子這些道家弟子,再進一步完善“氣”的假說,這才終于形成了“氣衍萬物”且“于天地間循環往復”的思想主張。
雖然蒙仲心中有些不甘,但他不得不承認,鹖冠子的“元氣說”,比他老師莊子的“精氣說”更為完善,已提出了「一--氣--意--圖--名--形--事--約--時--物」這樣的“環流”。【PS:即宇宙的生成模式。】
隨后,蒙仲與鹖冠子又聊起了“天文”。
所謂天文,即指天體的學問,此前蒙仲在莊子身邊學習時,也曾夜觀天象。
道家的夜觀天象,當然不是占禍福的那種,而是探索天體的運轉規律,總結天體運轉對世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