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襄王韓倉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嬰,即太子嬰,次子名蟣虱,幼子韓咎。【PS:韓非,即公子蟣虱的兒子。】
但在幾年前,太子嬰不幸亡故,考慮到公子蟣虱乃是庶出,即妃子所生,兼這位公子當時又在楚國作為質子,韓國國相公仲侈(韓侈)便擁立韓咎為王,即如今的韓王。
在雙方父輩的安排下,魏王魏遫與韓太子韓嬰素有來往,頗有交情,但對于韓咎,魏遫卻并無太多了解,且他對韓太子韓嬰暴斃一事頗有懷疑,懷疑是韓咎暗中謀害其兄,至此魏韓兩國的關系逐漸冷淡下來。
以至于曾經魏韓兩國的軍隊時常一起在秦國邊境行動,以此向秦國表明魏韓兩國堅決抗擊秦國的決心,但在魏王遫、韓王咎繼位后,魏韓兩**隊就幾乎沒有再一起行動,可能是這件事秦國看到了破綻,于是秦國悍然掀起戰爭。
『原來期間還發生過這樣的事。』
蒙仲恍然大悟。
最終,就跟田黯、段干寅預測的那般,魏王魏遫最終還是決定派兵援助韓國,畢竟他也并非不知唇亡齒寒這個道理的昏君,更別說魏國朝中上下的大臣大多數都支持救援韓國,因此救援韓國、討伐秦國,已成為板上釘釘的事。
幾日后,魏王遫任命犀武,也就是公孫喜作為救援韓國、討伐秦國的上將,命后者立刻做好準備,待年后開春,立即率軍前往韓國。
而在此期間,段干寅與田黯二人亦帶著蒙仲去請見了魏王魏遫。
對于蒙仲,魏王遫還是有幾分驚奇的,畢竟此前段干寅與田黯二人便向他提及過,這蒙仲當初在趙國時曾出任過趙主父的近衛司馬,后協助趙公子章攻伐王室,雖然事敗,但能擔當趙主父的近衛司馬,魏王遫也覺得這蒙仲肯定是有什么過人之處。
唯一的問題,就是此子得罪過國相田文。
是的,薛公田文乃是當世的風云人物,尤其是田文促成「齊魏韓三國討伐秦國」,并派田章一舉攻破秦國的函谷關后,中原諸國對他的關注不亞于對待當年的張儀。
在這種情況下,薛公田文出使趙國竟遭受屈辱,隨行五百名劍士竟被趙主父身邊的一名司馬率兵所殺,這件事亦早已傳到了魏國這邊,傳到了魏王遫的耳中。
而這,也是田文深恨蒙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實在有太多的人得知這件事了。
平心而論,對于蒙仲,魏王遫并沒有什么惡感,哪怕蒙仲當年在趙國時,曾幫助“叛臣”公子趙章攻擊王室,畢竟趙國所謂的沙丘宮變,明眼人其實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與其說是公子趙章起兵叛亂,倒不如說是趙主父默許他那么做。
因此嚴格來說,蒙仲也并非叛逆,他最多只是聽從趙主父的命令而已。
對于趙國的趙主父趙雍,魏王遫還是很尊敬的,因為他知道,他的祖父魏惠王魏罃,因為趙主父的父親趙肅侯趙語的關系,后半生一直都在針對趙國,包括魏王遫的父親魏襄王魏嗣,亦因為忌憚趙國而針對趙國。
但趙國仍舊抵住了壓力,取代魏國成為三晉中最強盛的國家,雖然后來寵愛吳娃、廢立太子趙章,以及最后的沙丘宮變這些事讓魏王遫意識到即便是趙主父這般的雄主亦有犯糊涂的時候,但這并不妨礙魏王遫對趙主父的尊敬。
而這個名叫蒙仲的少年,竟然能被趙主父看中,成為趙主父身邊的近衛司馬,這讓魏王遫對蒙仲亦產生了幾許好奇與期待。
問題是如何安排這名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