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
說到底,還是因為韓國太弱小,無法實現公孫衍的抱負,無法讓他施展本領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暴鳶作為韓國的大司馬,決策層的重臣,自然是想方設法想為韓國招攬更多的人才,從當日籠絡蒙仲,到今日邀請屈原,皆是如此。
酒過三巡,眾人間閑聊的話題,逐漸從屈原轉到蒙仲身上。
當然,其中自然避免不了暴鳶趁機埋汰魏國,指責魏國屈待蒙仲,竟將伊闕之戰的最大功臣打發至方城這一帶。
而對此,蒙仲付之一笑。
他當然明白暴鳶還未放棄籠絡他出仕韓國的心思。
再者,雖然方城這一帶貧窮落后,但勝在幾乎沒有強勢的地方貴族妨礙他,再加上魏王允許他擁有五萬編制的軍隊,因此蒙仲覺得他在方城能大有作為,自然不會理會暴鳶的離間。
而暴鳶在試探出蒙仲的態度,覺得蒙仲對現如今的處境還算滿意,于是便也放棄了繼續離間蒙仲與魏國的念頭。
于是乎,筵席間的話題逐漸轉移到了兩國目前的共同威脅,即秦國身上。
暴鳶告訴蒙仲:“有細作從秦國送來消息,說秦國于十月初便開始籌集糧草、聚集軍隊,不知又有什么行動。”
雖然他并沒有明說,但事實上在場諸人幾乎都猜得出來,秦國籌集糧草、聚集軍隊,恐怕就是為了攻打楚國。
畢竟近些年,秦國就是這么輪番進攻魏韓楚三國——打到一個國家屈服,割地求和,就換一個國家繼續進攻,過個一兩年再換一個進攻目標。
不得不說,自衛鞅在秦國推行了「軍功爵制」后,秦國就變得極具侵略性,連番進攻魏韓楚三國,幾乎沒有一刻停歇。
似這等密集的征戰,讓中原諸國都感到震驚:難道如此密集的戰事不會使秦國的軍隊奮起反抗么?
可事實卻是,秦國的軍隊依舊保持著高度的士氣與戰斗力,令人望而生畏。
而此時,暴鳶也說出了他此番的來意,他想知道蒙仲對「秦國攻伐楚國」一事抱持怎樣的看法。
雖說屈原就在旁邊,但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蒙仲自然不會因公廢私,他搖頭說道:“除非魏王有令,否則,我方城不會干涉此事。……我現如今終歸是魏國的軍將,理當為魏國的利益考慮。”
這最后一句話,明擺著就是說給屈原聽的。
屈原聽罷暗自嘆了口氣,但也不好說什么,畢竟蒙仲說得沒錯,哪怕是二人的立場調換過來,他屈原也不會在沒有王令的情況下,無端端介入他國的戰爭。
但暴鳶卻似乎對蒙仲的回答并不滿意,搖頭說道:“老弟,愚兄問的是你的心中看法,并非是問你會如何對待。……你我都清楚,伊闕之戰,使秦國對我韓魏兩國稍生了幾分敬畏,因此獻地求和,與我韓魏兩國暫時化解干戈,轉而進攻楚國。楚國……”
他歉意地看了一眼屈原,旋即繼續說道:“楚國是擋不住秦國的。據愚兄所知,楚王橫雖在國內征集重稅,但卻用于王室的享樂,以及興修廟宇樓閣,不肯花費錢財在國家與軍隊上,以至于幾年下來,楚國的實力非但沒有起色,反而越來越弱……”
聽到這些話,屈原亦痛苦地閉上了眼睛,畢竟暴鳶所說的這一切都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