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卒不可否認看上去頗有征戰的經驗,但據蒙仲的了解,中原戰場大多遵循「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以至于尋常士卒手持的長戈,長達一丈半。
你拿只有幾尺長、最多不超過一丈的長劍、短戈去跟人家一丈半長的武器廝殺,這還沒打就已經輸一半了。
那么問題就來了,那些手持短戈、利劍,且頗有征戰經驗的秦卒,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案不言而喻,這是秦國前幾年派往攻打漢中、巴蜀的秦軍,因當地多山林,長兵器不利于作戰,是故才采用短兵器——不錯,這些士卒,是秦國從漢中、巴蜀調來的秦軍。
雖然不清楚秦國為何不給這些士卒更換武器,但就蒙仲這邊來說,他就不能再用以往的策略、戰陣去對付這支秦兵。
畢竟這支秦軍曾在巴蜀擊敗了巴人與蜀人,他們擅長用短兵器交戰,相比較那些手持長戈的秦卒,這些秦卒肯定更加靈活,更具爆發力,更擅自一對一的搏殺。
甚至于,對于偷襲與反偷襲,亦更為適應。
因此對于這些秦卒,要么讓騎兵用短程兵器去對付他們,要么就得組織嚴密的兵陣防線,千萬不可使這些秦卒突破防線,一旦被這些擅長近身搏殺的秦卒突入軍中腹地,局面就會變得很糟糕。
似這些,都是蒙仲通過這幾日的觀察而得出的判斷,也是白起萬般不希望被其獲悉的軍中虛實。
可惜酈縣、穰縣兩地的楚軍實在太弱了,根本不能逼出秦軍士卒的實力底線,否則,蒙仲就能對這支秦軍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這些了解,都有助于他日后對抗這支秦軍。
此時白起麾下秦軍已攻破穰縣,見此,蒙仲便迅速撤離,他倒不是畏懼,他只是急著幫華虎、穆武二人“搶人”而已。
不錯,就當秦軍在穰縣西城墻展開攻勢的期間,城內的楚**民紛紛從南城門與東城門逃亡,而華虎與穆武二人,恰恰就在城外的南郊與東郊,堵住那些楚**民的去路,用言語誘惑那些楚民逃亡至葉邑,而不是往南逃奔至漢水。
不得不說,魏軍的這個舉動,卻氣壞了剛剛打下穰縣的秦卒們。
他們心說,我秦軍辛辛苦苦——好吧,這兩場攻城戰其實挺輕松的,可即便如此,你魏軍也不能搶我們的戰利品啊!
攻陷城池的功勞歸于率軍的將領,從城內平民搶掠所得的財物歸于士卒,這歷來都是天下各**隊中將領與士卒間不成文的默契。
然而眼下,我秦軍打下穰縣,你魏軍卻跟在后頭撿便宜,準備將穰縣的楚民都帶往葉邑,這算什么事?!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無數秦卒不顧幾乎已經變成一座空城的穰縣,紛紛追到了城外,但卻被華虎、穆武二人所率領的騎兵擋了下來。
“你們想什么?!”
見遠處無數秦卒涌向這邊,論勇武不遜蒙虎的華虎瞪著眼睛斥道:“我家主將與你秦軍主帥已達成協議,魏秦兩軍井水不犯河水,難道你等要違背約定,攻擊我軍么?!”
一聽這話,一些本欲追趕楚民的秦卒被迫停了下來,與同澤面面相覷。
還別說,自與蒙仲達成協議后,白起還確實下達了命令,命令軍中士卒不得主動進攻魏軍。
正因為如此,此刻這些秦卒看著華虎軍中那面「魏」字軍旗,不敢靠近。
見到這一幕,那些無助的楚民仿佛是找到了主心骨,紛紛朝著華虎這邊靠攏,然后在華虎麾下騎兵的指引下,朝著方城、葉邑的方向逃亡。
但也有一些秦卒根本不理睬華虎等人的警告,繼續追趕、掩殺逃亡的楚民,搶奪他們隨身攜帶的財物。
見此,華虎心中大怒,帶著二十幾名騎兵便擋住了那些秦卒,怒斥道:“住手!……當真欲與我魏軍為敵么?!”
聽聞此言,那些參加過伊闕之戰的秦軍老卒們,下意識地后退了兩步。
也難怪,畢竟蒙虎、華虎、穆武三人率領的騎兵,去年確實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恐懼。
然而,聽了華虎的怒斥,仍有秦卒不忿地辯解道:“這位將軍休要恐嚇我等,雖此地秦魏兩軍相約互不侵犯,但我等并未冒犯貴軍,我等只是在追趕這些楚人,將軍無故擋住我軍去路,是將軍你方的不是才對!”
聽了這話,華虎眼珠一轉,用手中的長槍指向幾名被嚇到癱坐在地的楚民,問道:“喂,你等可愿投奔我方城?”
秦軍要加害他們,而魏軍則可以保護他們,傻子都知道怎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