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魏國最終肯定是會聯合韓國一起出面調停的,但現在還不是時候,它還指望楚國與秦國鏖戰一番,削弱秦國的力量。
想通這一層后,莊辛便不由地露出了與屈原類似的苦笑,心中滿是盡管能看清局勢、但卻又無力去改變的無助。
不過盡管如此,莊辛還是稍稍松了口氣,畢竟無論如何,魏國最終還是會站在他楚國這邊的。
而此時,屈原皺著眉頭繼續說道:“魏國,最終肯定會出面。……我楚國雖日益衰敗,但終歸不是秦國一口就能吞并的,因此韓國的暴鳶認為,秦國此番進攻我楚國,主要是因為秦國在伊闕之戰失利所致,它希望迫使我楚國屈服,威逼我楚國一同進攻魏韓兩國……魏韓兩國絕不會坐視我楚國屈服于秦國,因此在最后關頭,魏韓兩國肯定會出面調停,甚至于,為了破壞秦國的策略,而不惜再次與秦國開戰。”
說到這里,屈原不由地聯想到了方城令蒙仲,不得不說,蒙仲的出現,以及伊闕之戰的小勝,著實給魏國與韓國增添了莫大的信心。
也正因為看清這件事,屈原才會留在蒙仲身邊擔任門客,因為他知道,蒙仲日后必然會成為“抗擊秦國”的關鍵人物,就好比曾經的公孫衍、公孫喜。
而薛公田文對蒙仲的打壓,也注定不能長久。
“我明白了……”
在沉默了半響后,莊辛點點頭說道:“也就是說,你我目前能做的,就只有等?”
聽聞此言,屈原亦無奈地點了點頭。
等什么?
當然是等楚將昭雎與秦將白起交鋒的結果。
無論昭雎是勝是敗,魏韓兩國或許都會介入,前提是,昭雎必須讓秦軍遭受巨大的傷亡,否則,魏韓兩國恐怕也會有所猶豫。
想到這里,莊辛又問屈原道:“屈大夫可曾告知昭雎,他如今是整件事的關鍵?”
屈原猶豫了一下,搖頭說道:“未敢透露。……我只告訴他,魏韓兩國正在商議是否出面調停,叫他好好把守鄢邑,靜等結果。”
莊辛明白屈原的意思,無非就是屈原擔心給昭雎帶來巨大壓力罷了,難道他還能直接了當地告訴昭雎,你能否重創秦軍,關系著魏韓兩國是否會替我楚國出面調停,迫使秦國退兵?
昭雎的壓力本來就大,再得知此事,搞不好反而會出亂子,還不如瞞著他,叫他安安心心地守著鄢邑。
可能是從屈原口中得知了魏韓兩國的態度,莊辛的心情寬松了許多,端起酒碗抿了一口酒水,隨口問道:“眾臣子當中,屈大夫對昭雎最為了解,依屈大夫之見,昭雎能否守住鄢邑?”
屈原想了想說道:“鄢邑有漢水之險,且昭雎也并未有勇無謀的莽夫,僅僅只是守住鄢邑,阻擋秦軍越過漢水,我認為應該不成問題。”
的確,據屈原對昭雎的了解,昭睢是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性格,后者不會去奢求擊敗秦將白起,自然也不會貪功,用方城令蒙仲的話說,只要不貪功,積極防守,就不至于會被秦軍抓住破綻。
聽了屈原的話,莊辛心中又稍稍安心了幾分,旋即笑著說道:“方才聊的只是如何‘退秦軍’,那么,現在來聊聊如何‘救楚國’吧?……在下觀屈大夫,似乎已有定策?”
豈料聽了這話,屈原臉上卻露出了猶豫之色。
見此,莊辛有些不悅,皺著說道:“難道屈大夫還信不過在下么?”
屈原聞言連忙解釋道:“不不,絕非屈原信不過莊大夫,只是在下的救國之策,實難以啟齒……”
然而一聽這話,莊辛卻來了興致,笑著說道:“只要能救楚國,何談什么難以啟齒?屈大夫且試言,在下洗耳恭聽。”
無奈之下,屈原只好將他的計劃徐徐告知莊辛:“……首先,當想辦法罷免子蘭,設法驅逐他的黨羽。”
“唔!”
莊辛重重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