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救楚國,的確勢必得先驅逐令尹子蘭,問題在于如何辦成這件事。
此時,屈原嘴里吐出兩個字:“合縱!”
莊辛瞇了瞇眼睛,隱約把握到了一些:“請詳細說。”
“……只要能設法促成魏、韓、楚三國合縱,三國或會出現‘互相’的局面,倘若魏、韓兩國派臣子到我楚國出任令尹,就能極大地削弱子蘭的權勢……”
“你是說……”
莊辛驚訝地睜大了眼睛:“借魏韓兩國之勢打壓子蘭?”
“正是!”
屈原重重點了點頭,旋即笑著說道:“在下原本想,倘若方城令能作為魏國的遣臣,前往我楚國出任令尹,那自是最佳的局面……”
當然,這種事屈原也只能在心底想想罷了。
蒙仲是什么人?
伊闕之戰中綻放光芒的魏國將星,魏王究竟要傻到什么程度,才會將這等將才派到楚國?
這等將星,那是肯定得牢牢拴在魏國,豈能讓他產生別的想法?
于是屈原隨后就笑著說道:“可惜這事幾乎辦不成,因此,在下有意先讓韓國的公仲侈出任我楚國的令尹。”
“公仲侈……”
莊辛捋了捋胡須,若有所思。
作為楚國的臣子,他當然認得公仲侈,知道后者乃是如今韓相公仲珉的弟弟,亦是一位具有國相之才的賢士。
問題是,公仲侈是否可靠?
然而,考慮到屈原有意推薦公仲侈,莊辛也能猜到這二人私底下必定有什么協議。
對此他不打算細問,相比較這個,他更加在意屈原后續的計策。
要知道,他楚國的內部問題不僅僅只是一個令尹子蘭,更主要的還是楚王熊橫的昏昧與不作為,且屈原想要驅逐子蘭與其黨羽,這就勢必會涉及到楚王熊橫的態度。
莊辛想知道屈原將會如何安置他們楚國的君主,畢竟屈原方才曾說過“難以啟齒”這個詞,莊辛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在涉及熊橫的問題上。
聽了莊辛的詢問,屈原突然沉默了,過了足足半響后,他這才低聲說道:“在下曾聽說,宋國的宋王偃極為好戰,繼位之后,擴充軍隊,先后與諸大國征戰,國相惠盎屢勸未果,便請來薛地名士薛居州,教導太子戴武……”
說著,他抬頭看向莊辛,也不避讓后者的目光,誠懇而毅然地說道:“于我王,能佐則佐,不能佐,那便……擇子而教、擇嗣而王!”
“……”
莊辛震驚地張大了嘴,難以置信地看著屈原。
擇子而教、擇嗣而王?
若楚王熊橫不堪輔佐,便廢立君主,另立賢君?
他此刻愈發肯定,屈原在來到了一趟葉邑后,確實好像變了個人,否則曾經的屈原,最多悲憤于國家的處境,絕對說不出“擇子而教、擇嗣而王”這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