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到這話,蒙仲似笑非笑。
李兌這話,也就騙騙不知情的人,真正了解宋王偃的人都知道,這位君主雖說窮兵黷武,但遠非夏桀、商紂那種暴虐的君主,甚至與歸根到底,當年宋王偃主動進攻齊國、楚國、魏國,純粹就是為了警告這幾個對他宋國垂涎已久的國家,讓這些國家意識到他宋國雖弱卻也有魚死網破的實力。
這不,自宋王偃發動的那幾場戰爭后,齊、魏、楚三國果然不敢再年年找宋國打秋風,否則,他宋國早就淪為曾經的鄭國,不管誰都能來踩上一腳。
至于奉陽君李兌為何約束了麾下的齊趙聯軍,使其不曾在陶邑肆意地殺人搶掠,雖然蒙仲不清楚具體,但多少也能猜到幾分:肯定是李兌垂涎陶邑的殷富,試圖將其占為己有,作為他自己的封邑。
但猜到歸猜到,既然目的已達到,蒙仲自然也不會去拆穿李兌——既沒好處又因此得罪李兌,沒必要。
想到這里,蒙仲姑且就順著李兌的話贊許了幾句。
在司馬錯與蒙仲故意裝傻,未曾拆穿李兌的情況下,這次的會見很快就得出了結果。
按照彼此的約定,秦魏聯軍后撤五十里,而李兌則立刻率領趙軍撤出陶邑,返回趙國。
至于齊將高爭、田徹二人率領的五萬齊軍,無論是司馬錯還是李兌,都沒有提及——也是,李兌連自己都快保不住了,他哪有心去顧及那五萬齊軍?只能讓其自求多福了。
兩日后,在奉陽君李兌主動撤兵的情況下,秦魏聯軍順利收復陶邑。
期間,司馬錯率領其麾下秦軍追擊試圖撤退的高爭、田徹兩員齊將,于陶邑東北方向的菏澤將其擊破。
隨后,翟章與司馬錯便商議分兵討伐趙國這件事。
別看他們都有意放過了那幾萬趙軍,但那只是不想激起趙人的恨意,并不意味著秦魏兩國就默許奉陽君李兌繼續把持趙國的朝政,畢竟親善齊國的李兌若繼續把持趙國朝政,這無論對于秦國而言,還是對于魏國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對于秦魏兩國而言,在不殺害太多趙人的情況下,想辦法讓李兌在趙國失勢,使趙國改變立場親善秦國或魏國,這才是對兩國最有利的。
而在這一番商議后,一個選擇擺在了蒙仲面前。
到底是跟著翟章去討伐趙國,還是跟著司馬錯橫穿宋國,前往郯城擊退齊燕聯軍?
去趙國?
還是去郯城?
僅僅只是一轉念,蒙仲便做出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