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告別了翟章與唐直等人,留下待返程時再回鄴城與翟章、唐直等人吃酒的承諾后,蒙仲、蒙虎便跟著薛公田文渡過了漳水,踏上了趙國的土地。
鄴城以北的漳水,即是趙魏兩國的邊界,但由于此前蒙仲并沒有來過這邊,因此倒也沒有太大的感觸。
但隨著隊伍繼續往北,距離趙國邯鄲越來越近,他的心情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復雜。
直到數日后,他抵達邯鄲城外。
此時在邯鄲城的南城門外,奉陽君李兌領著諸多趙國臣子已等候在此,當看到那兩百名方城騎兵時,不少趙國臣子皆頗感驚疑,私底下議論紛紛。
甚至有人驚疑地詢問李兌:“奉陽君,這些騎兵是……魏國竟也有騎兵?”
而對于這些魏國的騎兵,李兌倒是不感覺驚奇,畢竟他前一陣子在陶邑時,就已經見識過了魏國的騎兵。
倘若我沒記錯的話,這些是蒙仲麾下的方城騎兵吧?據我所知,蒙仲與田文不合呀,怎么會派麾下的騎兵護送田文?難道這次蒙仲也來了?……唔,也對,蒙仲與君上曾經關系親密,魏國或有可能派蒙仲出面說服君上……
捋著胡須,奉陽君李兌暗暗想道。
不過這件事輪不著他操心,李兌也沒有放在心上。
片刻之后,李兌果然就看到了騎在戰馬上的蒙仲,甚至還朝著蒙仲友善地點了點頭。
就像李兌之前在陶邑時對蒙仲所說的,他本身對蒙仲其實并無惡感,當初雙方之所以對立,只是因為彼此立場不同——從客觀角度來說,蒙仲并不否認李兌的說法。
待兩百名騎兵徐徐勒馬佇立之后,薛公田文的車隊,也徐徐在城外停了下來。
旋即,田文便在圍觀的趙國臣民的目光下步下了馬車,裝模作樣地理了理衣服上的褶皺,旋即攤開雙手笑著朝不遠處的奉陽君李兌等人走去,口中還笑著說道:“奉陽君,別來無恙呀。”
在他身后,數百名形形色色的俠士,不緊不慢地跟隨著。
不得不說,論排場、論張揚,在蒙仲迄今為止遇到過的人當中,沒有一個及得上田文的。
遺憾的是,田文因為先天原因,個子遠遠談不上高,這讓他的薛公形象打折不少。
相比之下,秦國的國相穰侯魏冉,單論氣勢就要比田文充足,哪怕魏冉出行時的隨從只有區區幾十人。
翻身下了馬,蒙仲朝著田文的方向走了過去。
而此時,田文已經與奉陽君李兌等趙國臣子閑聊了起來,眼角余光瞥見蒙仲朝他走來,便笑著對李兌介紹道:“奉陽君,這位是我國大王新封的郾城君……他就無需我來介紹了吧?”
“郾城君?”
李兌驚訝地微微睜大了眼睛,包括他身邊的兒子李躋,在聽到田文的話后,皆吃驚地看向蒙仲。
要知道在六年之前,蒙仲只不過是趙主父身邊一名受到器重的衛士而已,而如今,蒙仲卻幾乎能與奉陽君李兌平起平坐。
雖說李兌父子也知道蒙仲的才能,早早猜到蒙仲在魏國必然會受到魏王的重用,但他們還是沒有想到,蒙仲封君的日子竟然會來得這么快。
二十歲的邑君?簡直難以想象!
必須地說,李兌不愧是老而奸猾的典范,縱使心中萬分驚訝,但卻立刻收斂了驚訝的神色,一副理所當然語氣地說道:“以郾城君的才能,封君拜侯乃是遲早的事……”
“奉陽君過譽了。”蒙仲淡淡回了一句。
對于蒙仲的冷淡回應,李兌也不意外,畢竟他倆之間并沒有什么交情可言,甚至于李兌也心知肚明,若非他當年在蒙仲等人逃離趙國時網開一面,阻止了麾下的趙軍繼續追捕蒙仲等人,蒙仲怕是連這句冷淡的回應都不會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