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難怪,畢竟當年他協助匡章討伐秦國時,雖然攻破了函谷關,但卻并未突破函谷道,沒能趁機殺到秦國的腹地施加報復,報復這些年來秦國對韓國的肆意進攻與打壓,這一直以來都是暴鳶心中莫大的遺憾。
而今日,他聯軍終于突破了函谷道!
激動之余,暴鳶連連催促李兌,催促李兌繼續進兵,率軍至桃林城下,與蒙仲麾下的軍隊匯合。
暴鳶的催促,讓奉陽君李兌如夢初醒。
本來嘛,攻陷函谷關的功勞,就已經足夠讓李兌感到喜悅,可現在是什么情況,他們連函谷道都能突破了?這豈不是意味著他趕超了名將匡章?
當然,李兌有自知之明,他當然知道自己在帶兵打仗方面的才能遠不如匡章,此番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全靠郾城君蒙仲,但這又怎么樣?終歸五國聯軍的統帥是他李兌,在這段期間蒙仲也是他的部下,部下的功勞,不就是他的功勞么?
反正在各國日后的史書記載上,不管提不提蒙仲,肯定都不會落下他這位聯軍的統帥。
就這樣,懷著激動與喜悅的心情,李兌與暴鳶率領麾下軍隊嘗試穿過函谷道。
期間,他們也小心提防著司馬錯,防止后者回馬一槍,但司馬錯麾下的秦軍撤地非常匆忙,根本沒有留下什么伏兵,以至于趙韓聯軍輕松地就穿過了函谷道,穿過了這條數百年來幾乎從未攻破過的函山谷道。
穿過了函谷道,李兌與暴鳶立刻率軍前往桃林,準備與蒙仲麾下的聯軍匯合。
而與此同時,蒙仲也已經聯合齊將田觸、燕將樂毅,率領魏、趙、韓、齊、燕五**隊渡過了門水。
此時,白起已撤退到了桃林,且司馬錯率領的秦軍也撤離到了桃林,兩支秦軍一回合,兵力頓時接近十萬人,這讓蒙仲有些忌憚,不敢過于逼近。
別看蒙仲此刻麾下有十七萬編制的軍隊,實際大概十五萬人,但要知道,其中有九萬是齊燕兩軍,別說他對田觸與樂毅二人仍抱著一絲警惕,就算田觸、樂毅堅定不移地站在他這邊,他這十五萬軍隊,也未必能招架地住白起與司馬錯麾下的近十萬秦軍。
畢竟,并非任何國家的士卒,都能招架得住秦國的士卒。
“先與奉陽君以及暴帥匯合,再設法攻打桃林。”
在沉思了一番后,蒙仲做出了穩重的決定。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待等次日,還沒等到李兌與暴鳶率軍至此與他匯合,入駐桃林的白起軍與司馬錯軍,居然再次大規模向西撤離。
秦軍,居然棄守桃林?!
追擊,蒙仲自然是不敢追擊的,畢竟在還沒有與李兌、暴鳶匯合的情況下,單憑他麾下這些軍隊去追擊白起與司馬錯的近十萬秦軍,不是說沒有可能取得勝利,但不可否認這件事風險極大,畢竟他真正信賴的魏趙韓三軍精銳,其實就只有六萬不到,其余九萬齊燕聯軍,他本來就是用作搖旗吶喊的,這就不難猜測他對齊燕兩軍的信任——不管是什么方面的信任。
于是,思忖良久后,蒙仲還是放棄了追擊,決定先在桃林與李兌、暴鳶二人匯合。
只有當三晉聯軍匯合,他才有底氣繼續追擊白起與司馬錯的軍隊。
一日后,李兌與暴鳶率領趙韓聯軍抵達了桃林,他們吃驚地發現,桃林這座城池居然已經在蒙仲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