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大門落鎖,書吏舉牌而過。
看見考題,場中一陣小小騷亂。
謝拾也著實愣了一陣。
張知府所出的兩道四書題竟然都出自論語,甚至出自論語的同一章
如此出題,令人措手不及。
他暫時放空心思,先將三道考題在草稿上一字不錯地抄下來,以免記憶出錯
首題一匡天下
次題如其仁
試貼詩賦得玉水記方流得流字,六十字成。
謝拾盯著草稿上的兩道四書題陷入思考。這兩題完全可以合并看作一題,只因它們都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這一章,不僅主旨相同,涉及的都是同一段典故。
春秋之時,齊恒公與公子糾兄弟二人爭奪君位,最終齊恒公獲勝,公子糾落敗被殺。公子糾身邊有兩名臣子,一曰召忽,一曰管仲。公子糾死后,召忽自殺,管仲卻被鮑叔牙舉薦給齊桓公,最終輔佐齊恒公尊王攘夷,成就霸業。
管仲之名流傳千古,但他前后事二主的行為歷來爭議不休,憲問這一章,孔子的兩名弟子便就這件事詢問孔子的看法。
謝拾迅速默出原文內容。
首先是子路。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同為公子糾之臣,召忽為公子糾自殺,管仲卻沒有,這樣也能算“仁”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的回答卻是“如其仁”,即“誰如其仁”,誰能比管仲更稱得上“仁”
接著是子貢。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
算是“仁者”嗎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他不為之赴死,還投齊恒公為相。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本作者嬴天塵提醒您最全的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舉盡在,域名
孔子的回答卻是“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須知春秋之時周王室勢微,而夷狄交侵。正是因為管仲輔佐齊恒公“尊王攘夷”,才有今日華夏衣冠文物之盛。故而孔子以為,若是管仲也像是匹夫匹婦一般因一時意氣而自殺,或許中華大地早已被夷狄統治,大家都要被發左衽。
相較于尊王攘夷的大功、造福天下的大仁,區區個人品德上的瑕疵又算什么
兩道四書題顯然都是圣人贊揚管仲的言語,不過,謝拾解析考題時不能只分析圣人之意,更重要的是明白主考官出題的心思。
張知府絕不是為了推崇管仲。
歷朝歷代皆推行忠孝,管仲身上有“不忠”這一污點,大臣對其極力推崇,總不可能是想告訴皇帝“一臣事二主”理所當然罷那么重點自然就是“一匡天下”了
既然如此,這兩道題想表達的應該是哪怕管仲這般道德有瑕的人,只因尊王攘夷,都能受到圣人贊譽。他的污點越大,能蓋過這個污點而名垂千古的功勞就越了不起。
結合這段時間的朝廷邸報與當前局勢,張知府的心思已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當今時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已經不合時宜,然而,討伐夷狄卻是自古至今的政治正確,是圣人贊譽的大功、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