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謝拾大大低估了徐夫子的能量。
前有身為青崖書院山長的恩師兼岳父vv來aaa看最新章節aaa完整章節,后有國子監祭酒的親家,若論當今大齊教育界的人脈,徐夫子完全稱得上首屈一指。
他只將合聲法薦與青崖書院山長云懷瑾及國子監祭酒薛養性,二人一官學一私學,皆為泰斗,豈會看不出合聲法的精妙
雖說國子監與青崖書院已經過了教蒙童啟蒙的階段,可二人桃李遍天下,輕而易舉就能找到眾多適合試行此法的私塾。況且誰家孩子不需要啟蒙有云、薛二人力薦,其門生故舊都在家學試行起合聲法。
最終結果令試行過的所有人都很滿意。此法大大降低識字難度,提高了啟蒙速度。
一開始只是這些人自己偷著樂。待到各家的孩子玩到一起時,分明都是年齡相當的小孩,你家孩子明顯比我家孩子識字更多學習進度更快,試問誰能不著急東家一問西家一打聽,合聲法立刻成了香餑餑。
如此一來,雖不曾有誰強力推廣,但國子監所在的京師以及青崖書院所在的州府,都已然成了合聲法“孵化繁衍”的溫床。
而謝拾這個名字,也與合聲法一起流傳開來。據說天子與幾位閣臣得知此法于啟蒙上的方便之處,亦對創始者頗有稱許。
尚未入仕,名字已頻頻出現在天子與朝官案頭,此等“壯舉”,惟有謝拾能辦到。
相形之下,被入京赴考的眾多舉子交口稱贊、推崇備至,似乎都沒什么了不得的。
須知歷屆會試都是俊彥揚名之時,何況一省解元,哪一位不是力壓群英、出類拔萃因此而受到同科舉子追捧實乃常事。
然而謝拾的待遇又不一般。
為其揚名的主力,并非湖廣士子,而是來自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隸三省一京。
并非湖廣士子不賣力,而是“三省一京”士子太賣力。
自從湖廣會館接待了第一位入京趕考的湖廣士子以來,隔三差五便有三省一京的士子往湖廣會館走一遭。
張口“謝知歸怎么不在”,閉口“謝知歸何時入京”,臨走都不忘留下會館和自己的名字,叮囑著謝知歸一旦入京便轉告
于是,尚未入京的謝拾便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成了今科舉子之中最亮的那一顆星。
姚九成之所以笑稱“聽謝拾之名聽得雙耳起了繭子”,原因便在于此。
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隸歷來便是科舉強省,昔日南北榜尚不曾分立時,能擠得北地士子無從立足,可見文華之昌盛。
偏偏出自三省一京文華昌盛之地的士子卻對一位外省士子如此推崇,豈不怪哉
莫非今科南士中缺乏英才難道說這一屆的三省一京舉子,是歷代以來最差的一屆
各省士子心中不免如此揣測。
這個猜想令他們暗自竊喜。
對手弱小,他們才有機會。
然而,隨著各家會館的士子時不時聚會交流,切磋學問,各自的底細亦
漸漸分明。
這三省一京,何嘗缺乏英才
最弱的一屆更是無稽之談科舉強省依舊是科舉強省,狀元之位的有力爭奪者都有好幾位,江南三杰便是其中扛鼎人物。
然而,就連江南三杰都對謝拾推崇備至。
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謝拾,頓時便在各省不認識他的士子心中變得深不可測起來。
用“人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有他的傳說”這句話來形容謝拾,再恰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