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已經出嫁的謝梅與謝蘭姐妹倆不在,謝家全家上下,獨獨只有一個謝拾缺席。
到了曬谷場,看見家里幾個男人的身影,不待老徐氏招呼,跟在身邊的一串孩子已經歡快地奔過去,你一言我一語叫起來。
“爹”“大伯”“二叔”“叔公”
少男少女清亮的聲音與小孩子的奶音混在一起,曬谷場上的鄉民聞聲紛紛回過頭。
看見這一串孩子,都不禁莞爾。
“謝家老嫂子,這是帶著孫兒孫女來幫忙啦”眾人親熱地同老徐氏打起招呼。
這般親如一族的畫面,放在一家人當年剛搬到村里時簡直不敢想,縱然十年前也是少有。
也有人逗起孩子來“柏哥兒在鎮上的私塾念書,打算何時下場考個童生回來你二堂兄這般大時,已經中了秀才哩”
謝柏“”
他小小的腦袋冒出大大的問號。
二哥那種“變態”,是一般人能及得上的嗎他何德何能與二哥相提并論啊
好在謝森對兒子是哪塊料心中有數,他當下搖頭道“縣尊大人都說了,拾哥兒是泊陽縣頭一個解元,老謝家出了他一個,已是祖墳冒了青煙。這小子讀書但凡有他二哥一分用心,我就心滿意足。功名不敢想,只盼他讀書明理,將來頂門立戶。”
嘴上如此說,若說謝森心底對兒子考取功名當真沒有半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在謝拾之前,謝家人從未想過能走讀書科舉這條路,否則,身為長子長孫的謝松不至于被送去學醫。可謝拾既然走通了這條路,他們自然想著讓小輩們都去走一走。
以謝家如今的境況,供養孩子念書并不困難。既然有寬敞平坦的大道在前,無論如何都要先試一試,走不通再說其他。
雖則如此,謝森對自家兒子能否走通這條路,可以說是既寄于厚望,又信心不足。
前者出于望子成龍的天性;后者卻是因為謝拾本身過于特殊,不足以作為普遍范例參考。縱然他取得成功在前,謝森也不會盲目地以為,身為堂弟的謝柏同樣能行。
不說二人天賦有差,單說學習的態度,在謝森看來,他這兒子拍馬都趕不上侄子。
如此,他自然不敢把話說得太滿。別到頭來兒子連童生都考不上,平白丟了臉面。姿態擺低一些,說不定反而能收獲驚喜
謝柏年紀雖小,卻隱隱猜到他爹的意圖。他固然舒了口氣,心頭又隱隱有些郁悶。
二哥這等神人他是萬萬不能及的。然而什么叫“功名不敢想”啊他爹這是對他多沒信心未免太過看不起人了
話本里的那句話是怎么說的來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嘛
年方十歲的小少年對大人的“輕視”很是不爽,平時學習雖然也算努力卻總是缺乏一絲拼勁的謝柏,竟是燃起久違的動力,暗道定要取得功名,教他爹大跌眼鏡
在場眾人對謝柏的心思一無所知,更不知曉他已經在心中立下“豪言壯志”。提及謝拾這位泊陽縣風云人物,二橋村“頂流”,人人都有話聊,且聊得熱火朝天。
對謝拾這個舉人老爺,大家話里自然只有夸的。這個說他打小就與眾不同,那個說自己早就看出這孩子將來絕非池中之物就連兒時謝拾攛掇著一群頑童拔了自家的雞毛做毽子,個個被父母把屁股打成八瓣的往事,都成了神童早慧的象征。
老徐氏眼睛都笑成了兩條縫。
哎喲喂,以前怎么就沒發現某某和某某說話如此好聽會說話就多說點
老徐氏也不急著叫兒子孫子回家吃飯了。聽人夸起自家孫子來,她能聽三天三夜。
這時,又聽人道“這回舉人老爺進京趕考,他年紀輕輕相貌又好,指不定就被皇帝老子點為探花,還給老嫂子帶個公主孫媳回來呢。戲文里不都是這么演的嗎”
“很是這么個理。”眾人深以為然,不免暢想起來,“老嫂子你可是有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