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機項目已經正式啟動幾天時間,各個單位匯集在一起的科技工作者都在一起,為這個項目成功而努力。
李浩查看著手中的新型技術,他這幾天一直在圖書館中查找技術。不負眾望終于找到這項技術。
光刻機最關鍵的兩個配件,一個是加工芯片的光源。一個是引導光路徑的光柵。
現在光柵的材料郭建濯主任正在努力制造。
周云笙向上面提出要求后,中科院馬上就給他們配備了一臺大型離心機。
原來李浩還以為國家要監視這臺設備。結果他們只把這個離心機加上定位系統。固定上之后不允許移動,每次移動都需要報備。
李浩本來不想把有限的精力浪費在尋找光源這種簡單技術上。但是中科院光學研究所太不給力,派來的都是剛畢業的年輕人。
一點技術儲量都沒有,現階段只能打下手。一看就是讓他們給培養人才。這個所長太雞賊。
光刻機選擇何種光源,何萬明院士也沒有辦法,只能一個一個的去試。
李浩不想這么費勁的等下去,他主動去圖書館中尋找外星文明類似的技術。
他之所以這么急的原因就是朱煙波和他說過。現在再不研發出有價值的光刻機。真拖十多年之后,那時量子技術也迎來蓬勃發展的時候。真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李浩看著手中剛翻譯出來的技術,他露出自信的笑容。這是一種光波疊加技術。
用兩種不同頻率的光波,通過一定技術手法,讓它們發出的光波進行疊加。這項技術完美的解決現在光刻機對于光源選擇的難題。
李浩現在完全可以把這種技術研發成果攬在自己身上。這全靠自己公司現在的科研輔助系統。
他花費大力氣組建科研輔助系統。它現在還處在基礎階段,付出的資源和得到的成果完全不對等。
但李浩依然持續投入的原因,除了以后人工智能水平起來之后。特別是量子技術突破之后,這個系統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拿出圖書館中的技術,可以說是用科研輔助系統研發出來的。
這項技術完全可以給他拿出技術打掩護。科研輔助系統研究出一個真實的技術需要數萬次的實驗,只是電量消耗就需要20多萬元。
這還是完全看運氣,但它確實可以憑空研發出一項技術。哪怕就是幾率很小,但也足夠給他打掩護。
但李浩通過鸚鵡操作后臺,制作出一個假的技術實現路徑很簡單。
李浩準備好這個技術后,就讓保鏢帶著他去實驗室。
實驗室就在朝陽區也是在市中心。他們開車之后不久就到了。
李浩沒有打擾項目的科研人員,他直接走進實驗室中。
實驗室百分之九十五九的人員,都是他們公司招聘的員工。其中負責研發的科研人員,主要是郭建濯帶領的材料與化學實驗室成員。
研發設備的工程師主要是孫凱負責的電子公司職工。
李浩直接找到光刻機項目的負責人孫凱。任命他來當負責人,主要是光刻機是一臺復雜的機器。
像郭建濯,何萬明他們搞定材料之后,就不會再關注光刻機是怎么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