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這是嫦娥登月工程正式啟動前的最后一個晚上。
李浩陪同邱石主任來到宇宙探索集團所有的航天飛機機場。
牛征峰正帶領登月團隊,對機場中的所有系統進行最后的檢修工作。
陪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央視記者,他們扛著攝像機在機場員工的帶領下,有選擇拍攝關于航天飛機和機場的情況。
央視來的采訪團隊不準備直播,而是采取錄播的方式。
如果嫦娥登月工程成功,他們就把這些影像經過剪輯后公布出去,提振國民的信心。
如果嫦娥登月工程失敗,這些影像除了幫助分析失敗的原因外。也只能放在某一個保密檔案室中的小柜子里。等待著以后的解密。
采訪團隊在收集素材,李浩和邱石直接來到嫦娥登月工程位于機場的第二指揮室。
機場這里主要負責航天飛機的起飛降落,通信密鑰的分發傳遞。
燕京航天指揮中心,由副總指揮林志鵬管理。他們主要是起協調作用。
那里之所以是第一指揮室,就是因為它還承擔一些展示功能,供記者采訪,領導視察,外賓訪問。
李浩看到指揮室內牛征峰有條不紊的檢測登月工程每一個細節。
李浩在他空閑的時間,趁機問道:“牛工,地月之間的通信,我們準備的怎么樣。”
牛征峰聞言后,看到我陪李浩來的還有邱石主任,他就用通俗的語言總結道:“我們選擇在虹灣區降落,就是因為它處在月球正面。在晚上的時刻,我們可以通過地球直接與月球聯系。
就是月球轉到地球背面也沒有關系,我們在地球的同步軌道部署了五顆衛星。在月球同步軌道部署了三顆衛星。
由他們之間組成了地月之間完整的通信網絡,足以保障地球和月球之間高效的數據傳遞。”
邱石聽到這里,他向牛征峰詢問道:“我聽說這次嫦娥登月工程,航天員在航天飛機飛行階段,幾乎不做任何動作。
航天飛機是全程接受地球指揮中心的指令行動。要是由于電磁波延時作用。
遇到緊急情況,地面指揮中心傳遞的指令應該會有延時,導致航天飛機反應緩慢。
為什么不給予航天員更大的權限,讓他們來處理航天飛機上遇到的險情。”
地球和月球之間平均距離38萬公里,這個距離在宇宙天體以光年為尺度來衡量,這是非常近的距離。
但對于人類現有技術來說,地球和月球之間還是非常遙遠的距離。
就是以現在科學已知的最高速度光速,從地球到月球光速也將用時1.3秒。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用于通信的電磁波在地月之間傳遞,也需要用時1.3秒。往返確認指令,這就需要二點六秒的時間。
這個時間在平時不算很長的時間。但對于航天飛機遇到緊急情況下,二點六秒的時間將造成致命的影響。
牛征峰聽到邱石主任這個問題,他望向李浩欲言又止。
“牛工,給邱主任介紹一下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個辦法不需要保密,國家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進度,要超出我們許多。”李浩看到牛征峰的表現,他立刻吩咐道。
公司解決電磁通信延遲,無法控制的問題。就是利用現在科學界唯一發現可以瞬時傳遞信息的量子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