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連名字都一樣,還能有假
于是沒多久,坊間便再次傳開了,這故事中作奸犯科之人肯定就是承恩公府的方公子。
還在家被迫讀書的崔妙儀也聽說了這事兒,她本想親自去教訓人,可是思及她哥哥的交代,只能挫敗地又坐了回去。
但是,讓她就這么收手崔妙儀肯定是不甘心的,她費了點小心思,通過寧安郡主將這事兒傳到了大公主耳朵里。
眾所周知,端妃自三年前便開始與皇后不睦,大皇子跟太子原先還能相安無事,打從三年前開始便斗得天昏地暗。這消息送去給大公主,崔妙儀不信他們能忍得住。
果不其然,大公主聽說了之后便坐不住了。
承恩公府的事兒對于別人來說不好查,但是對大公主來說,想要查明白簡直易如反掌。自女談創刊以來,大公主便培養了不少人手,如今不過半日的功夫她便查清楚了。
雖沒有漁女,但是方堯年這廝是真的不是人啊,手上沾了那么多人命,不僅有年輕姑娘的,竟還有童男。
死去吧,腌臜貨
大公主被惡心得不輕,直接將方堯年的事情給捅出去了。
眾人這才知道,承恩公府雖然沒有漁女,卻關著一個京郊的良家女,前些日子被方堯年搶到了府里,甚至方堯年還要將那姑娘的老父親沉塘。遠不止這些,先前無辜慘死在方堯年手中年輕姑娘還有許多。一樁樁人命官司,樁樁做不得假,但始作俑者到如今還逍遙法外呢。
鄭老伯被貴女們找了出來,推至人前。
他本就恨極了方堯年,如今有機會咬死對方,鄭老伯自然不遺余力。
他聲淚涕下地控訴自己以及女兒的遭遇,當街跪下,道自己已走投無路、報官無門,請各路俠義之士出面,給他們父女倆討個公道。
此事一出,原本議論紛紛的坊間如今聲討之勢越發洶涌,硝煙逐漸蔓延至京兆府。
案件里有個與王家沆瀣一氣的官府,既然王堯年的事是真的,那官府的事必然不會作假。王堯年是方堯年,這官府,自然就對應京兆府了。
于是京兆府也坐不住了,因為衙門外頭竟然圍了一群人,說要給漁女討回公道。
時任京兆尹的王傳辛簡直要瘋,氣急敗壞“哪兒來的漁女,這些人究竟在鬧什么”
屬下的小吏對外頭的事有些了解,便回道“似乎是昨兒茶館里頭流傳出來的一個故事,說王家的公子王堯年害了一個漁女,這才引得眾人憤憤不平,說要替漁女討回公道。”
“他們是不是瘋了,那只是個故事”
小吏無奈“我等也前去解釋了,可是這些人不信,愣是要聲討。”
王傳辛頭一次感覺到什么叫有口難言。一個破故事而已,有必要當真嗎
故事是假的,但是草菅人命是真的。
民憤一旦被點燃,便不會輕易熄滅。等承恩公府察覺到,準備將在外尋歡作樂的方堯年抓回府上避一避風頭時,已經晚了。一夜之間,承恩公府外也圍上了人。
就連先前不敢出聲的受害家屬,如今也都出面了。
當初不敢發聲,是因為勢單力薄,如今承恩公府已成為眾矢之的,正是他們報仇的時候受害者坐在承恩公府正門前,揚言要讓方堯年還他們女兒的性命來。
方家人起先還想用權勢壓人,可權勢壓得了一個人,壓不了一片。甚至因為方家表現出來的傲慢,又一次激怒了外頭的那些圍觀百姓。
今日若是沉默了,來日受害的會不會就是他們的家人
他們不能退。
眼瞧著事態越發嚴重,承恩公府不得不求助于宮中的皇后。
皇后剛料理完了宮務,本就心煩,聽聞自己母家竟鬧出這樣的事兒,險些沒能穩住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