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有許多謀士對陶淵明的處境感同身受,大爭之世,但是又有誰的心敢保證從未沒向往過安靜祥和的生活呢。
許都
曹操看著天幕上的畫卷,心中不由大怮,人,不是一開始就是梟雄的。
想當年他也曾經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少年。為了匡扶漢室的目標,他愿意舍身取義,去刺殺董卓。
然而隨著大局改變,諸侯征伐,這些年來,呂伯奢,陳宮,袁紹,許攸,年少時熟悉的人有一個算一個,被他幾近屠戮一空,甚至連城也屠了好幾次。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
這一次,他派人為荀彧送上了食盒,從上次天幕之后,荀彧就變得寡言少語。既然不能為他所用的話,他想荀彧知道自己的意思。
對于自己的所行所為,曹操不后悔,但是最后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迷失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魏晉選官的主要依據是九品中正制,陶淵明的家世不算特別顯赫,所以在最開始的數年時間里,道路且長,風波阻途,他奔波東西,得到的只是溫飽而已。
這一情況直到他二十九歲,這一次他終于當上了官,出任江州祭酒。但是陶淵明在官場上是痛苦的。可以這樣說,建功立業的志向和質樸求真的本性之間的割裂和斗爭陶淵明始終是前半生的主旋律。
更雪上加霜的是,時局動蕩,官場黑暗。“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對此他掙扎了十二年,時隱時仕,五次做官,五次歸鄉。
天幕打出了陶淵明五次做官的具體經歷。
在劉宋之后改名陶潛的陶淵明為之一怔,想不到天幕居然對他這樣一個歸隱的小人物如此了解,畢竟有些經歷過的太久,連他都要忘掉了。
公元405年,陶淵明的叔父憐他家境貧苦,設法將他委派到彭澤當了縣令。這是陶淵明第五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出仕。
到任八十一天后,那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
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
畫面一轉,
“縣公,督郵大人您得罪不起啊。”有小吏苦苦勸道。
與年少時的清俊不同,曾經挺拔如松的腰板如今佝僂了許多,鬢角也染上了點點白霜。陶淵明聞言長嘆“我豈能因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眼見天幕里的人取來筆墨紙張,蘇軾有些激動,熟讀陶詩的他自然是知道接下來陶淵明將要寫的文章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辭呈歸去來兮辭。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已經太久太久,陶淵明真的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