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中的陶淵明,脫下官服,解下官印,飄然離去。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逃離官場的生活后,陶淵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暢快。
天幕一轉,只見換上了葛布衣衫的陶淵明一路沿著落英繽紛的小徑登上山坡,只聽得一聲長嘯,便有說不盡的肆意酣暢。
畫面再變,陶淵明在溪流邊上又是吟詩,又是釣魚,好生快活,盡顯風流。
朗空星垂,天幕如縞素一般的光華落在蘇軾的身上,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天幕。
“陶公這一去,算是徹底放下了。”
看到自己的偶像終于過上了想要的生活,蘇軾欣慰地捋了捋胡須。
東漢
“孔明先生”劉備忍不住打破了諸葛亮的沉思,生怕天幕用美好的田園生活把諸葛亮拐跑了。
諸葛亮回神,仔細打量對面端坐的劉備。
這位戎馬半生的老革此刻卻頗為忐忑,雖然他的身軀依舊偉岸,腰背依然挺直,但是越來越多的皺紋爬上了他的額頭,頭發也愈發斑白,這些無疑都在證明,劉備已經不再年輕了。
與其他逐鹿天下的諸侯相比,打了半輩子仗的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勢單力薄,駐扎在新野縣,沒地沒兵沒糧,雖然麾下有諸多猛將,但看起來翻不起什么大浪,不是什么明主。
但是劉備是一個真正的仁德之君,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相信劉備和他的志向是一致的。
雖然躬耕的田園生活很美好。
然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亂世之局豈能獨善其身
想到這,諸葛亮從容一笑,不慢不急地說道“將軍請看,自從董卓作亂以來,英雄豪杰乘勢而起”
劉備的眼睛越來越亮,對眼下的局勢豁然開朗。聽著諸葛亮的闡述,一個能夠“興復漢室”的戰略在劉備的眼前徐徐拉開了帷幕。
由于心情實在暢快,陶淵明只覺得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暢快到什么地步他一口氣寫了六首歸園田居。
天幕一一把歸園田居六首詩列了出來。
除了描寫美麗的田園風光外,還寫了很多田園的相關生活,比如田間耕作和鄉里鄉親的交往
音樂適時變得歡快,畫面里出現了一派和美的田園風光,升起裊裊炊煙的村落,野花為路的小道,蜿蜒田間的小溪,農人們身處其中,或田間勞作,或互話家常。
“陶翁啊,你家田里的桑麻種的怎么樣”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拄著拐杖在田埂上笑瞇瞇地問道。
兩家的田挨在了一塊,只不過對比鮮明,一邊欣欣向榮,一邊雜草叢生。
“哎種的不太好,雜草忒多。”陶淵明有些羞愧,唉聲嘆氣地回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見陶淵明在農活上并不精通。但是陶淵明不改其樂,每天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只見天幕里的陶淵明扛著鋤頭,天還沒亮出了門。直到晚上,月亮出來了他才回家。
沒有想到天幕直接把自己未來不善農活的事抖落干凈,年少的陶淵明臉一下子變得通紅,熱氣從頭蔓延到腳,恨不得在地上挖個洞把自己埋進去。
未經歷過社會毒打的他此時還是有些驕傲在的。
太過分了未來的自己怎么連這種事情都要寫詩啊,寫詩也就算了,還被人當眾念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