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所有人都知道他種田不行了。陶淵明哀嘆。
“哈哈哈哈哈”他的頭號迷弟首先不給面子,大笑出聲。
蘇軾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一邊揉眼睛一邊對張懷民說
“懷民兄有所不知,每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其實我也贊同天幕的觀點,覺得陶公寫的非常有意思。”
“哦從何說起。”張懷民頗有興致。
蘇軾莞爾“你看這其三,種豆南山下作為首句無功無過,但是緊接著就是草盛豆苗稀,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接下來就要哀吟了。”
蘇軾先是模仿了普通詩人一臉哀愁的情態,然后繼續說道“但是陶公呢,對此他并不感到憂愁。他寫自己夙興夜寐,寫每天都出去看顧農田,即使種的不好也沒有消磨掉他的樂趣”
說到這里,蘇軾長嘆“可惜陶公這樣的人千年以來只有他一個,像他這樣質樸純粹的人真的太少了。”
天音悠悠,繼續講述
遠離世俗的生活,讓陶淵明真正的找到了自我。這場曠日已久的,志向與本心之間的交鋒,終于以本心的勝利告終。但陶淵明一刻也沒有遠離過現實,與之相反,他更加熱愛自己具體的生活。
左手鋤頭,右手筆頭,雞鳴桑樹,狗吠深巷。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萬物可愛,只要是令他心中有所感悟,他都一一記錄下來。
“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有酒,想喝就喝,可喜可賀,寫詩記之。“方宅十余畝,草屋間。”有家有田,生活幸福,寫詩記之。“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耕好地,讀本書,寫詩記之。
畫面飛速流轉,展現了陶淵明歸隱后的種種情景。
大秦
“要是六國之人都能像陶淵明這般安分守己該有多好。”肅穆莊嚴的宮殿內,秦始皇斜飛的英挺劍眉下,眸光微微晃動,似是若有所思。
趙高立侍于旁,聞言諂笑道“陛下多慮了,六國不過區區余孽作祟,派將軍剿了便是。”
秦始皇不可置否,反正有他在,大秦是不可能亂的。
扶蘇
想到自己那個被淳于越教得越發不明所謂的兒子,秦始皇的心情直轉而下,越發差了起來。
宋朝
“子瞻,要不咱們歸隱算了。”張懷民看到陶淵明歸隱后的神仙日子不禁有些艷羨。
蘇軾白了他一眼,心知無論是他還是自己都沒那么容易放棄仕途歸隱,在本心與志向之間作斗爭的人,何止是陶淵明一個呢。
雖然蘇軾自己經常提著要退隱,但是在他心里志向卻是重過本心的
未等蘇軾回話,天幕又變了。
之前可以說一直是陶淵明的獨角戲,這次卻是出現了一個面容疲倦的婦人。
婦人的臉龐上充滿了歲月的滄桑感,皮膚很粗,依稀能看見早年面容嫵媚的影子,但比之陶淵明,還是要老上許多。
這是一個明媚的日子,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陶淵明正靜靜地坐在柳樹下彈琴,衣衫樸素,眉目溫潤,眼眸里盛的是云淡風輕,是超然脫俗。
歲月不曾苛待他,即使不可避免地多了皺紋,也只是讓他看起來更加成熟,而不是老邁。
婦人看著自己風華依舊的夫君,默默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