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遂無人問津
寥寥六字,卻讓人嘆惋不已。
“陶公之前,關于理想社會向來都只是從大方面而談的。大同社會,小國寡民,莫不如是。”
蘇軾心情有些激動,忍不住站起來回踱步“只有只有陶公,只有他是從真正的生活層面落筆的,沒有稅賦,沒有紛爭,桃花源就是這樣一個質樸自然的世界”
想到這里,蘇軾的心情又低落了,心中一片惆悵“美麗又富足,誰不想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呢。”
“阿娘,下輩子我好想生活在桃花源啊。”天幕的上的字很神奇,即使不識字也能看懂。
小孩的臉上滿是羨慕,她說不上好看,頭發焦黃,骨瘦如柴,連穿的衣服都是阿娘東一塊西一塊拼湊出來的。
這是一張稚嫩的臉,童真的臉。
天幕上描繪的世界令人向往,可惜,生活在戰亂中的他們,每天真實上演的都是生離死別。
她的阿娘心如刀絞,緊緊抱住她唯一的孩子,不讓孩子看見奪眶而出的眼淚。
“囡囡乖,再等等,等你長大了日子就會變好了。”
秦朝
“這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世界,但是僅存在于向往中。”
秦始皇同樣悵然,但很快他就從這種悵然若失的狀態中抽離了出來。
身為皇帝能做到的,就是努力讓自己的國民生活向這個方向靠攏。
雖然步子可能跨的大了一點,但他,就在這個正確的方向上。
秦始皇對這一點堅信不疑。
桃花源里描繪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人們的生活又是那么的和平幸福,以至于千百年來人們都念念不忘去尋找那片他們心中的桃花源。
天幕流轉得飛快,化身無數文人墨客,一口氣貼了十多首詩出來。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這是我的詩。”
李白眼神不錯,打眼一瞧就看到了自己的作品。
“我到瞿真上升處,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剛到朗州的劉禹錫也在天幕上看到了自己,又是意外又是欣喜。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終于要追隨他的本心去了,在臨死前兩個月,陶淵明有感于自己之將亡,寫下了擬挽歌辭三首,還順手把自己的祭文也寫了。不得不說,能干出自己祭奠自己這等事,他也是絕了。
天音是活潑調侃的,但是天幕緩緩浮現出的新場景卻讓人開心不起來。
只見一陣夾雜著沙土的風吹過,本是湛藍的天空一瞬間籠上了一層灰敗的眼神,茫茫荒野上草葉枯黃,裝著靈柩的車碾過草葉,遠遠地來了一群人。
他的兒子作為挽郎牽引靈柩,嘴里反反復復唱著哀歌,不難聽出正是陶淵明的那三首。
無言的哀傷彌漫在畫面之中,這群人披著麻戴著孝,默默前進,除了凄涼的哀歌之外再無別的聲響。
就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到一個空曠的地方,那地方荒無人煙,只有剛剛給他立起來的,孤伶伶的墓碑,馬兒仰天悲鳴,秋風也跟著蕭瑟作響,仿佛在為陶淵明哀悼,哀悼他的離去。
為首的幾人面容哀戚,呆滯在墓穴前良久,才把靈柩放進去。
一雙又一雙手拾起黃土,一捧又一捧的黃土揚了上去,漫過墓穴,隨著墓穴漸漸合閉,里面的人徹底長眠于此,從此陰陽相隔,再不復相見。
喪事已畢,人們便三三兩兩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