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列出了分科考試的具體內容。
“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劉徹為之咂舌,“這考的過來嗎”
雖說是分為兩類,但是具體的考試科目多達五十多種,然而刻徹自己選拔人才也就兩種手段,一種人才由地方推舉,一種出名了的由朝廷征辟。
思忖片刻,劉徹讓人招來一個專司書記的小官。
“接下來天幕說的每個字你都要一字不差地記下來。”
他特地叮囑道。
還是有可借鑒之處的,自己和大臣們再琢磨琢磨,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當朝情況的選官制度。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這畫面里的崔郾,正是主持杜牧那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但是唐代取士,不儀看考試成績,還需要有名人推薦,杯之為“公薦”。考生為此紛紛異走,向名公世卿及文壇名宿投出自己的代表作,即為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秦始皇細細聽著天幕的講解,這個科舉制度為困圍于軍功爵制度的他帶來了一個新參考。如果運用得當,想必六國之人都能盡數歸秦
唐朝“公薦”
取士,主考官憑借“公薦”名人的推薦和自己的評判進行給進士排名。這是唐朝在隋代科舉之路上的進一步創新和探索,試圖彌補一試定去留的缺陷,將更多人才吸納進來。
秦始皇聞言,雙眉擰在了一起。
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公平,但是這又是自薦,又是他人推薦,反倒冗雜,平添了許多人的主觀因素。
一開始還好,到后期難免會受到不正之風的影響。
他心下評判道。
不是所有人都像杜牧這般,對于那些沒有門路的考生而言,卻是增加了做官的難度,反而變成了不公。
大明
“所以咱才和伯溫先生定了八股的方法來取士。”朱元璋對此頗為自得。
明確制度,明確文體,統一化,規范化,有才識的人只需要考就完了,哪需要像唐朝那般需要奔走。
“那些徒有虛名的都不行,咱可不需要只會寫詩詞歌賦的花架子。”朱元璋不屑,直接指指點點。
崔郾其人,其實是公認的有識才之能的人。一雙慧眼,為朝廷選拔諸多人才,后來官至宰相的就有十多人。
所以才說杜牧的待遇是多么招人恨吶。有二十多位大臣為他背書也就算了,還有人為了他親自找上了主考官。
確實,這待遇簡直不要太好,怪不得連天幕也嫉妒。
雖然劉徹作為皇帝不用考試,只有做考官的份兒,但是他深以為然。
就這樣,杜牧以第五名的身份走上了新征程。然而,晚唐的政壇李德裕和牛僧孺兩黨互斗,此時的朝堂恰如一個政治旋渦,一步踏錯,就是無盡深淵。
你都寫到晚唐了,為什么還不告訴我們太宗是誰啊。
聽到這里的初唐眾人大大無語。
晚唐是政治旋渦,他們這邊就不是了嗎這邊踏錯也是要死人的
偏心眼子,我們可是第一啊
他們異口同聲地在心里暗罵。
牛李黨爭長達四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一次朋黨之爭
四十年不是四年,不是十四年,居然是四十年初唐大臣們有被這黨爭之久震驚到。
想到近來暗地里硝煙彌漫的太子和秦王
之爭,而后因天幕言論產生的心中波瀾消停了。
眾人心知,不管天幕如何,但是他們所在爭端的時間怕是不會像牛李黨爭那樣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