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黃州,不僅廚師當得漂亮,凡是好吃的,都要在詩上宣揚一下,廣而告之,而且蘇軾他很喜歡和尋常人打交道的,盡管“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他也不覺得難堪,反而“自喜漸不為人識”,他非常喜歡這種不被人識的鄉野凡俗生活。
從名滿天下到無人認識,從蘇軾到蘇東坡,說蘇軾脫胎換骨了也不為過。五十畝的坡地,兩度游歷的赤壁,黃州,便是蘇東坡最初的精神涵養地。
如此說來,黃州這地位確實不輕。
李世民心下評判道。
居住于黃州的最后幾年,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創作上,蘇軾各方面提升都有了質的飛躍。從忐忑到到從容,而今蘇軾他的心胸早已像汪洋大海那樣,雖然會有波瀾,但是總體是保持穩定的。
關于這一點的最好體現,便是這首詞定風波三月七日,也是屬于經典作品了,影響力非常大,不背不是中國人的那種。
不背不是中國人的作品,有點多吧。劉徹吐槽。
本來盤點的就是高中必背,那這些必背,算不算得上是不背不是中國人
大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在大雨天“吟嘯徐行”可見外物不足以讓蘇軾掛心吶。
李白一邊讀,一邊內心也跟著心潮澎湃起來,又是一篇開頭便知不凡的佳作。都說詩仙灑脫,蘇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真是讓他都要對蘇軾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穿和打,這兩個字都用的極好,突出了雨勢大和突然,和莫聽相稱。”詩圣在線講詞,咬文嚼字版杜甫上線。他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繼續說道
面對疾雨不躲避、不懼怕,反而有種享受風雨之感。
而蘇軾對此的態度是“莫聽”。而“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句是反問,也是對前一句的延伸,更是和小序中“同行皆狼狽”形成了鮮明對比。
大唐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得真好。”
李世民眼直勾勾地盯著天幕,心跳直砰砰跳個不行。
真的很難不對這樣的
詞句無動于衷,李世民表示蘇軾也太會寫了。竹杖芒鞋這是典型的平民裝束,馬呢,自然是為達官貴人所騎行。拄著拐杖穿著草鞋在雨天能勝過騎馬
嗚嗚,朕就喜歡這樣的。
他理解到蘇軾的意思是,凡人活得輕松自在,與高官厚祿的人相比過得并不差。在親身經歷這些波濤詭譎的政治風雨后,李世民對此深有同感。
誰不喜歡輕松自在地活著,現在雖然大權在握,但是事情也多啊。一想到亟待解決的各種事情,李世民忍不住哀怨了一下。
忙死我了。怎么當了皇帝之后反而更累了,他瞅著他爹李淵當皇帝的時候那可是一點都不累啊。
可惜李世民也不想想,李淵當年文有太子,武有秦王,不說臣子了,連兒子都很頂用。
有什么活兒,比如那種非要皇家出面的不想去直接安排給兒子不就行了,他在后宮瀟瀟灑灑,當然活得很舒服,
大漢
劉徹表示,莫說大唐王朝了,他大漢天子也喜歡這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豬豬陛下哼唧,然后開始搖頭晃腦。無畏無懼,誒,主打的就是一個面對風雨的不屑一顧。
蘇文忠這副詞,無論什么時候讀,都讓人心生豪邁。
哈為什么不直接叫他文忠公。謚號文忠的可太多了,大唐六位,大宋十幾位,甚至蘇軾的老師歐陽修,謚號也是文忠,只能用姓氏加以區分了。
后世蘇軾的崇拜者直接一個眼淚汪汪,這首定風波三月七日,即使是在蘇軾眾多的詞里面,也算的上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了。
因為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才是后世諸多文人墨客他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