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也知道,蘇洵的態度自然會影響蘇軾、蘇轍對王安石的態度,當然,蘇軾蘇轍兩兄弟對王安石的看法不會同蘇洵完全相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會受其影響。所以,早在真正的碰面之前,其實二人已經隔空產生了間隙,由此埋下了日后爭斗的種子。
蘇洵很尷尬,任誰被天幕就差指著鼻子說自己這樣做不對,想必都會有如此感受。甚至因此她都不愿意讓自己寫的那篇文章在所有時空里展示出來。而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是他蘇洵以貌取人,心存偏見。但是他就是不喜歡王安石,看不上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這他知道,但不打算改。
王安石年長蘇軾十六歲,在蘇軾抵達京師之前,他就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卓越政績名揚天下。
說來倒也湊巧,慶歷二年,王安石考中進士第四名,時年二十二歲,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也差不多是二十二歲。兩人都是少年得志的人才俊杰。然而一個改革黨,一個保守黨,大家都覺得他倆的關系是“針尖對麥芒”,當然從后來各自的經歷來看,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那當然了,實時經歷二人斗法現場的人表示,針尖對麥芒,這才是他們熟悉的蘇軾和王安石
握手言和
不可能絕不可能
咳咳,二人互斗互撕大賽,今日起馬上開賽以下言論來源多民間相傳,然而眾所周知,東坡之名是烏臺詩案后才有的,而那時候王安石已經退休頤養天年了。但是但能讓民間編排出如此多的故事,可見二人爭斗之深和爭斗之久。
女聲端的是一個激情洋溢。
第一回合石碑傾斜
一片碑林間,王安石和蘇軾兩人神色肅穆,忽見有一處石碑有點傾斜。王安石樂了,指著那石碑挖苦蘇軾“此碑東坡想歪”蘇軾不甘示弱,立馬唇相譏道“當初安石不正”
想歪,不正,哈哈,文人斗嘴真有意思。劉徹眉眼飛揚,笑容過分燦爛,一邊笑,一邊猛拍大腿。
二人互不相讓,第一回合,打平
第二回合說文解字
前情提要
杜甫眼尖,將掛在最上角的標注念了出來。
前情提要王安石認為,字的音與形蘊含著萬
事萬物之理,因此他特意大量耗費心血撰寫了字說一書,全書共二十卷,對字重新進行了一番解釋。但多穿鑿附會,隨著變法失敗,字說成了禁書,現已失傳,只有零星記錄讓我們窺見一二。
篤者,以竹鞭馬也。
王安石高談闊論,循循善誘。現在的情景是書房,在蘇軾和王安石兩個人中間還有幾個書生打扮的人。
你想啊,以竹為鞭,抽打在馬背上,怎會不發出篤”篤”的響聲呢。一個大大的“篤”字出現在天幕上。上面是竹字頭,下面是“馬”。有點道理啊,劉徹摸了摸下巴。
那這樣說來,笑字不就是以竹鞭犬嗎蘇軾莞爾,眼珠一轉,故意提高了音量吸引眾人注意,直沖著王安石挑釁道。
王安石被懟得啞口無言。
然而蘇軾并不罷休,他乘勝追擊繼續問王安石“試問相公,我這個東坡的“坡”字,是什么意思
坡者,土之皮也。
王安石自信回答。
上鉤了。
蘇軾嘴角微翹,“哦如此說來,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誰聽過水有精骨呢”
王安石無奈,只能干巴巴地解釋古人制字,并非沒有意義。哎呀媽呀。
合著,合著這是成了笑料啊。
劉徹覺得王安石這遭遇屬實往人最難受的地方扎,太扎心了,二十卷,自己嘔心瀝血寫的大作,到頭來失傳了不說,就一些殘篇斷章,卻是被人們作為笑談。
劉徹試著代入了一下自己算了算了,代入這個干嘛,晦氣。
蘇軾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ko王安石,第二回合,蘇軾勝
第三回合朝堂魂斗羅。
這是什么
秦始皇一時有些呆愣。
不怪秦始皇,畢竟都是千年前的古人了,有誰能知道二十世紀的經典街機游戲呢
蘇子瞻
“王相公”
仿佛對上了暗號般,蘇軾和王安石也愣了,他倆
誰都沒想到,再次見面居然是在這種情況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