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在這種情況下,王安石站了出來,對你說,他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你是皇帝,你心不心動
心動。
那這樣的人物再加上本身的政治才華,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在皇帝心里英雄一樣的存在了吧。劉徹尋思。
如果有一個人站出來急他所急,想他所想哎呦,愛了愛了。
反正宋神宗他心動了,即位后他一頓操作把王安石放到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位上。而這個職位的權力,和宰相是一樣的。
和劉徹的回答一樣,
心動啊,所以
朕不后悔。宋神宗語氣淡淡,卻透露出不容人質疑的堅定。他不后悔。
不后悔用王安石進行改革,即使因此自己的功過連史官都難以平定,民無能名曰神。評價好也不行評價壞也不行,什么叫做欲言又止,這就是了。
朕只后悔一件事。
宋神宗只后悔,自己推動改革的心還不夠堅定。國庫空虛、財稅不足、軍力不振
自登基以來,國家所遭遇的困難,繁榮之下暗藏的這些弊端,他都看到了。他清楚地意識到,只有改革,也唯有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宋國困民窮的問題。
其實在正式變法前,宋神宗就王安石能否擔任宰相一事問過不少人,他們都認為王安石雖然有才,但難以擔當一國宰相的大任。
但是宋神宗不覺得,他有自己的主見,于是在問了這么多人之后,在以孝治國、以祖宗家法為根本大法繩的大宋朝,他依然選擇了王安石,支持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張。
沒錯王安石是拗相公,那他就是拗皇帝他就是要改革王安石辭職不干,那他就自己親自上
但是他忘了,不是努力了就會成功,更何況他還是一個皇帝。不是所有人都是唐宗宋祖那種人物,很可惜,終其一生,大業未竟。
于是王安石成了主張變法的新黨領袖,而蘇軾則是站在反對新法的舊黨一邊。平心而論,蘇軾
只是反對激進的變法,并不反對漸進式的改革。
更吊詭的是,二人的政治思想,本質上其實是一致的,那
就是國家需要改革,而且需要大改特改。發之以勇,守之以專,達之以強。茍知此三者,非獨為吾國而已,雖北取契丹可也。
如果不標出來蘇軾的名字,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這是王安石寫的。
堅定改革之心,如出一轍。
很難不贊同,劉徹深以為然。
但是和王安石的“三不足”一比,咳咳,只能說蘇軾還是相對委婉的。
熙寧變法,亦是勢當如此,凡荊公所變更者,東坡亦欲為之。及見荊公做得紛擾狼狽,遂不復言,卻去攻他。蘇軾見王安石失勢,也不像其他人那般窮追猛打,他倆之間確有共同之處,就連朱熹也認為。
王安石變法的諸多內容好不好,好。甚至有的措施王安石是王安石在經過多年地方為官之后所積累的應對之策,在地方治理上政績斐然,干的有聲有色。不然你以為宋神宗傻嗎,被別人鼓吹兩句就熱血上頭那自然不是的。
大宋
朕當然不傻啊。
宋神宗無語。
他,宋神宗趙頊,十九歲登基,勤學刻苦,享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資源,想也知道,怎么可能傻。
請相信皇家教育,不是所有皇帝都會變成司馬一家的傻子。
大秦
既然如此,那都有什么措施呢。